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八讲】生命的流转—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第八讲】生命的流转—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1)愚痴即是无明

    愚痴,是三毒之一,此三毒又称三火,即是贪婪、嗔恚、愚痴。愚痴,也是六根本烦恼之一,六根本烦恼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此中的痴,即是愚痴。自三毒或六根本烦恼来看,愚痴在贪与嗔二烦恼之后,排于第三位,似乎其烦恼较前二者为轻,事实不然,愚痴即是无明,无明居‘十二缘生’之首,是我人生死轮回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根本烦恼。

    无明,梵语avidya为烦恼的别称,是不如实知见的意思,亦即不通达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谓。换句话说,无明是愚痴、迷昧、是无所其明的意思。据《大乘起信论》说,无明即是不觉,此无明分为根本无明与枝末无明二种。根本无明,是无始以来,与真如佛性同时俱有,忽然起动差别对立之念,此即为诸烦恼之元始。此迷妄之最初,非由其他烦恼所生,故曰‘忽然’。此根本无明,即最细微之动心,而诸种惑、业、苦等,皆以其一念起动之心为根本,故称其为根本无明。由之而枝末无明与心所有法相应而起,即是贪、嗔、痴、慢、疑、恶见等种种烦恼。《分别缘起经》上说:‘如是无明,隐覆真实,显现虚妄,以为形相。’

    若以世间法来看无明,我们可以说‘明’是觉悟,是智慧;而‘无明’,是不觉悟,是无智慧;是一种盲目的、蒙昧的意志活动,所以成为我人烦恼不安的根源。

    一个有智慧的人,对己有‘自知之明’,对人有‘知人之明’,而对事有‘先见之明’。有此明,可以防患未然,可以趋吉避凶,可以减少无穷的困扰与烦恼;反之,无此明的人,既不知己,又不知人,既不明理,又不懂事,任凭感情欲望支配著自己的行为,诚如现代的流行语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在这种盲目的冲动下,往往‘无明火起’,作出只图快意一时,一切不计后果的事情来,怎能不自陷于烦恼困扰之境?

    (2)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经文说:‘愚痴生死’,愚痴即是无明,也就是迷惑颠倒的心理。由于对事理的迷惑颠倒,因而造出种种恶业,以此恶业之因,招致生死轮回的苦果,所以说,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

    释迦牟尼世尊,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烦恼而出家修道,所以世尊六年苦行,证悟真理,证悟的即是生命流转的因果。在《过去现在因果经》中,记载著世尊证道的经过。经中记述世尊六年苦行,最后在尼连禅河畔的菩提树下,结跏趺坐,经文称:‘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不从自生,非无缘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

    又观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业从四取生。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复观爱从何而生?即便知爱从受而生。又复观受从何而生,即便知受从触而生。又复观触从何而生?即便知触从六入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入从名色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复观识从何而生?即便知识从行而生。又复观行从何而生?即便知行从无名生。

    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如是逆顺观十二因缘。第三夜分,破于无明,得智慧光,断于习障,成一切种智。’

    以上一段经文,是世尊成道的经过,我们所以全段抄录,目的就是在探讨无明,何以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这在佛经中,就叫做‘十二缘生’。

    (3)十二缘生观

    十二缘生,又称十二缘起,或称十二有支。这十二有支在因果相续上,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以上从因果相续上看十二缘生,名谓‘顺观’。但在经典上记载,世尊证悟缘起时,是从老死的事实往上追溯,即‘观众生性,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再追溯到‘又复此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业生。’以后再追溯,三有业从四取生,四取从爱生……终于追溯到‘即便知行从无明生。’这是‘逆观’十二缘生。

    由逆观十二缘生,推知生死轮回起于无明;由顺观十二缘生,乃知因无明而生起了行,因行生起了识、名色、六入,以至于老死。死后无明仍在,随著阿赖耶识又继续另一新生命,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如何才能跳出这生死轮回的圈子呢?世尊告诉我们:‘若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一切烦恼皆由无明而起,惟有灭了无明,才能根本解脱。所以,顺观十二缘生,是生死流转门,逆观十二缘生,由无明灭到老死忧悲苦恼灭,是生死还灭门——生死解脱之门。

    关于十二缘生,在《佛说稻芊经》有一段解说的文字,经文是:‘五情违害名为身苦,意不和适名为心苦,如是等众苦聚集,常在闇冥,名为无明;造作诸业名为行,分别诸业名为识,有所建立,名为名色,六根开张,名为六入;对缘取尘,故名为触,受觉苦乐,故名为受,能有所取,故名为取,起造诸业,故名为有,后阴始起,故名为生,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

    以上这段经文,‘辞约理著,言简义丰。’必须再加以注释,才容易了解,兹按十二有支顺序分述如下:

    〈1〉无明:无明就是愚痴,亦即迷闇不明,事实上,就是一种盲目的意志、蒙昧的冲动力。佛经上说:‘众生皆具佛性’,也就是众生皆具觉悟之性。此觉悟之性尚未发展之时,知见不清,就是无明。若觉悟之性发展开来,则明明了了,有如日出雪融,亮现暗销,无明就不见了。所以,无明只是我人觉性未发展之状态而已。

    〈2〉行:行即是行为,又称造作,行为的后果就是业。无明是行之缘,行是凭借无明而生起,也就是一种盲目的冲动。此冲动以无明为原动力,所以所行的无非是贪婪和嗔恚。我人的行为有三种,曰身行、语行、意行,事实上是以意行——心识为主宰。行为的惯性形成我人的性格,此性格又支配我人未来的行为。性格的表现,须凭借主观的心识,所以乃有业力之所寄托的识(阿赖耶识)来生死轮回。

    〈3〉识:识就是我人主观的有了别作用的识体,识体有八种作用,此处所指的,是业力所赖以寄托的第八阿赖耶识。人的一期生命结束,此阿赖耶识以受业力之牵引,至与其有父母缘之处‘纳识成胎’。《八识规矩颂》指此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指的就是人死之际,此识最后离开人体,而投胎之际,又是最先与父精母血结合,成为受精卵。

    〈4〉名色:名色就是五蕴,色即色蕴,名是‘非色四蕴’,就是受、想、行、识四蕴。那么,此处何以不称五蕴,而称名色呢?那是因为业识初入母胎,六根未俱,不成人形,故生理性的身体部分称为‘色’,心理性的精神部分称为‘名’。因为‘心从诠目,故号为名。’这是指受精卵在母体中四十九日以前的情形。

    〈5〉六入:六入又名六处,即十二处的内六处。其实就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内根和外根。《修行道地经》中说,胎儿在母体中发育,到四十九日,名‘具根位’。以其已俱有六根,尚未完成。到六根发育完成,十月怀胎期满,离开母体,就进入触的阶段了。

    〈6〉触:触是感觉,是六根接触六尘而生起六识的作用。婴儿出生,六根发生作用,惟婴儿天真未凿,其意根与尘境相对,只有直觉作用,尚无利害爱憎的分别心,称之曰触。《涅槃经》曰:‘未别苦乐,是名为触。’

    〈7〉受:受是‘领纳’,也就是感受。五蕴中的第三位是受蕴,受有三受、五受之分,三受是苦受、乐受、舍受,这是与前五识相应,生理上的感受;再加上与第六识相应的忧受与喜受,这就成了五受。儿童发育成长,进入青少年阶段,六根接触外境,已不再是单纯的触,而是有了顺违的感受,对顺者贪爱,对违者排斥。

    〈8〉爱:爱是贪求,是欲望。因为有了顺违爱憎的感受,所以对于乐受、喜受贪恋不舍,念念渴求。新译的佛典把爱译为‘渴爱’,事实上这就是贪欲,所以《大乘义章》上称‘贪染名爱’。爱是以生存欲为中心,也即是生命活动力的本源。惟其如此,所以也是人生痛苦的渊薮。苦、集、灭、道的四圣谛,爱就是四谛中的集谛——人生的痛苦,是由贪爱聚集而来的。

    〈9〉取:取是攫取,是执持,是坚持不舍的意思。当青年发育至成人,进入社会,接触人事,‘爱’、‘取’、‘有’三支是同时并起的——这时受支仍继续发生其作用。由受而对五欲尘境,生出贪爱之心。由于贪染之念日炽,对于财色名利,百计争取,贪求无厌,这就是取。《涅槃经》曰:‘内外贪求,是名为取。’

    〈10〉有:有是存在,是行为的结果,也就是业。由感受而生贪爱,由贪爱而固执不舍。爱、取、有三支,共构成现世的业因,此业因感召未来生死的果报。未来的果报有正报与依报,正报称三有,即本有、中有、后有;依报亦称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也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

    〈11〉生:‘有’的本身是业,有业就要受报,这受报之果就是‘生’。生是生命,是生起,也是出生。由以上各支心识的活动,依业习而引起未来生命的趋向,形成另一个新生命,这就是生命流转——轮回。

    〈12〉老死:《佛说稻芊经》曰:‘住世衰变故名为老,最后败坏故名为死。’人生的过程,由少而壮,由壮而老,由老而死,法尔如是,谁也不能例外。死后无明犹在,随著业识再继续另一新生命。

    (4)以智慧之光破除无明

    由十二缘生的过程,可知无明是生死轮回的根本。经云:‘若灭无明则行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人生根本解脱之道,在于灭无明,无明如何去灭呢?在于增长智慧,以智慧之光,照破无明的黑暗。而如何才能增长智慧呢?本经经文说;‘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菩萨’的本义,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欲达成这两种目的,必须自广学多闻入手。广学是包括世出世间一切学问在内。古代印度,有所谓‘五明’之学,五明一者是声明,包括著语言学、文辞学、音韵学以及乐曲在内。二者是工巧明,即现代的各种工艺技术。三者是医方明,即现代的生理学,卫生学,医学及药物学等。四者是因明,即现代的逻辑学。五者是内明,也就是各宗教的经典。

    佛经中有所谓‘三慧’之学,这三慧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是亲近善师友,自善知识处闻得佛陀教法,或者自三藏十二部经典中得知佛陀的教法,因而成就的智慧。思所成慧,是闻知佛陀教法,善自思惟所闻所见之道理而成就的智慧。修所成慧,是以闻思二慧为基础,由修习而成就的智慧。

    在修所成慧中,包括著戒、定、慧三学。即所谓由戒资定,由定生慧。此三慧和三学,是入道的门径,增长智慧的不二法门。

    (5)成就辩才,教化一切

    辩才,谓巧于辩述,是具有善说法义之才能的意思。菩萨以闻、思、修三方面所得的智慧,能够成就‘四无碍辩才’。四种辩才是:

    〈1〉法无碍辩才:凡于名言文句能诠释的教法,皆能了达无碍,名法无碍辩才。

    〈2〉义无碍辩才:对于教法所诠的义理,一无滞碍,名义无碍辩才。

    〈3〉辞无碍辩才:于诸方言词,通达自在,名辞无碍辩才。

    〈4〉辩无碍辩才:此又名乐说无碍辩才,这是一种无碍自在,正确辩说之智慧。

    此外,佛经中有‘八辩’之说,曰不嘶遏、不迷乱、不怖畏、不高慢、义具足、味具足、不拙涩、应时节辩才等。

    以上种种辩才,皆以广学多闻为基础,广学多闻,不仅只是通达出世间法,同时也要通达世间法,佛法与社会结合,与生活结合,才能引起社会人士的共鸣。

    ‘教化一切’,一切,是指一切众生而说的。最后一句‘悉以大乐’,大乐,可说是皆大欢喜。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是菩萨自利的乐;成就辩才,教化一切众生,使众生也自‘愚痴生死’中得到智慧,脱离苦海,获得安乐,是菩萨利他的乐。自他俱乐,故称‘悉以大乐’。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