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七讲】精进与勇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第七讲】精进与勇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1)修行之人,懈怠则堕落

    上一讲——即‘第三觉知’那一段经文,大意是说,世俗凡夫,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则增长罪恶;而修行菩萨,于五欲六麈幻境,要常念知足,不可多求。唯应安贫守道,勤修智慧之业。盖知足乃治贪之本,人若能知足,则贪欲自然减轻以至消除。而这一节经文,则是示知修慧业者,若身心懈怠,则不能进步,反而堕落也。堕落,亦有版本上印作坠落。

    懈怠一词,在意义上与精进相反,精进的意义是:未生恶使不生,已生恶为断除;未生善为生起,已生善使增长。而懈怠是八大随烦恼法之一种,懈是身体上的颓废,好逸恶劳;怠是精神上的放逸,贪图舒适。《成唯识论》解释懈怠曰:‘云何懈怠?于善恶品,修断事中,懒堕为性,能障精进,增染为业。’所谓‘修断事中’,修是修善,断是断恶。而懈怠以懒堕为性,应修而不修,应断而不断,所以障碍精进。

    懈怠何以使人堕落呢?《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曰:此懈怠人,一切家事作业皆畏;是故出家,作如是言:我出家已,多有敷具病药,所须饮食丰乐,我于昼夜,无所为作。彼懈怠故,如是出家,现出家已,不读诵经,不能止恶,不行善法,不修禅定,不持禁戒,常为懈怠之所覆蔽。彼人多利,多得供养,食用丰足,不乐持戒,不乐智慧;少智慧故,身坏命终,堕于恶道,生地狱中。

    懈怠与普通所说的懒惰近似,世间懒惰之人,好吃懒做,游手好闲,遇事因循,得过且过。五十多年前,我在小学读书时,唱过一首《明日歌》,可惜已记不完全了。此歌的前一段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期多,吾生靠明日,万事成蹉跎,人生苦被明日累,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

    我们学佛的人,初入佛门,大多颇为发心,十分精进。可是天长日久之后,就不由的懈怠了。古德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西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精进为修道之本

    经文曰:‘常行精进’。精进,就是八正道中的正精进,此又名正勤,能对治懈怠。在‘三十七助道品’中,有‘四正勤’道品,即‘未生善令速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恶令不生,已生恶令立断。’所以,精进就是修善断恶,勇猛不懈。

    精进,是小乘七十五法中大善地法之一,亦为大乘百法中十一善法之一,《成唯识论》解释精进曰:‘勤为精进,于善恶品修断事中,勇悍为性,对治懈怠,满善为业。’慈恩大师《上生经疏》亦谓:‘精谓精纯,无恶杂故,进谓升进,不懈怠故。’而在《正法念处经》卷四十三称:

    ‘懈怠,则是一切不饶益事,亦是一切恶道之本,生死种子,是世间一切苦恼,由之而生,是故世间若有欲断生死缚者,则应精进,舍离懈怠。’

    不仅修行要精进,即是在世间法中,无论是做学问,创事业,服官任教,同样要精勤不懈,才能有所成就。古语云:‘不经一番寒澈骨,安得梅花扑鼻香。’古圣先贤,为求道业有成,那一个不是精勤不懈,经过一番大死,而后获得新生?

    《大智度论》卷十六,载一精勤为善的故事:

    昔野火烧林,林中有一雉,勤身自力,飞入水中,渍其羽毛,来灭大火。火大水少,往来疲乏,不以为苦。是时天帝释来问之言:‘汝作何等?’

    答言:‘我救此林,愍众生故。此林荫育处广,我诸种类,及诸宗亲,皆依仰此,我身有力,云何懈怠,而不救之?’

    天帝问言:‘汝乃精勤,当至几时?’

    雉言:‘以死为期。’

    (3)八万四千烦恼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我们于此探讨,这烦恼恶是什么?

    其实烦恼恶就是烦恼,烦者烦扰,恼者恼乱,烦扰恼乱人心的,即称为烦恼。又以其在‘心所有法’中与‘善法’相对,因烦恼而使人为恶,故称烦恼恶。佛经中常说:‘八万四千尘劳’,或‘八万四千烦恼’,听起来使人吓一跳,我人烦恼何以如此之多。其实‘八万四千’在佛经中是一个形容词,表示烦恼之多的意思,我们不可胶柱鼓琴,执为定数。

    烦恼虽然没有八万四千,但是与善法比较起来,确实是善法少而烦恼多。在唯识学上,人有八识心王,和五十一个配合心王作用的‘心所’,这五十一个心所中,善心所只有十一个,而烦恼心所却有二十六个。这二十六种烦恼中,有六种根本烦恼,二十种随烦恼。此二十种随烦恼,又分做十个小随烦恼,两个中随烦恼,八个大随烦恼。兹分述如下:

    (一)根本烦恼:根本烦恼有六种,是贪、嗔、痴、慢、疑、恶见,分述如下:

    1、贪:贪著五欲六尘,永无满足之日,曰贪。

    2、嗔:于违逆我者,心含忿恨,起损害之心,曰嗔。

    3、痴:痴是愚昧不明,对世出世间道理不能如实了知,以非为是,行为颠倒,曰痴。

    4、慢:慢是骄傲,自持学问、财富,计己胜他,曰慢。

    5、疑:对四谛真理怀疑不定,对三宝功德,因果能力都不相信,曰疑。

    6、恶见:这是受邪师外道的影响,对诸谛理,颠倒推求。此又可开为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种。

    (二)随烦恼:

    这是随从六种根本烦恼之后而生起的烦恼,共有二十种,前十种名‘小随烦恼’,次二种是‘中随烦恼’,末八种是‘大随烦恼’,分述如下:

    1、忿:遇到违逆之事,心生忿怒。

    2、恨:忿怒之后,心中不舍,结怨于心,怀恨不已。

    3、覆:隐藏自己的过恶,不使别人知道。

    4、恼:由忿恨而起报复之心,恼害于他人。

    5、诳:诳是虚伪不实,为某种利益或目的而打妄语。

    6、谄:谄是谄媚,为了利益或目的,恭维巴结有钱有势的人。

    7、憍:憍是倨傲,在人前卖弄自己,蔑视他人。

    8、害:害是损害,无悲愍之心,恼害有情。

    9、嫉:见人胜己,常怀嫉妒,自住忧戚,名嫉。

    10、悭:悭是吝啬,吝惜钱财,不肯惠施,曰悭。

    11、无惭:有过恶而不知羞耻,曰无惭。

    12、无愧:有过恶不怕人知,不畏讥诮,曰无愧。

    13、不信:于四谛之理,因果之事不生正信,心存污秽,曰不信。

    14、懈怠:因循放逸,不断恶,不修善,曰懈怠。

    15、放逸:放荡纵逸,对于恶事心不防护,曰放逸。

    16、昏沉:神志昏蒙,身心疲倦,无堪任事,曰昏沉。

    17、掉举:心不寂静,妄想纷飞,曰掉举。

    18、失念:忘了正念,邪念增长,曰失念。

    19、不正知:知是知见,由于不正当的知见,于环境起错误的见解。

    20、散乱:散乱是心驰外缘,流转不息,妨害正定。

    (4)摧伏四魔——四魔是什么

    经文中说:‘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关于烦恼,已如上节所述。那么,四魔又是什么呢?

    说到魔字,我们心识中马上幻想出一幅魔相来,三头六臂,青面獠牙,作扑人状。我人思想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把一切名相固定化,实体化。说到佛,我们心识马上想到大雄宝殿的佛像;说到魔,我们心识中又会幻化出魔的形状,这在唯识学上叫做‘遍计所执性’——由于我人认识作用的谬误,执名求实,这是妄情迷执,情有理无,这是幻有或妄有,而不是实有。

    原来魔字,是梵语mara的音译,最初译为‘磨罗’,中国人说话好简略,把‘佛陀’略称为‘佛’,把‘磨罗’自然也就略称为‘磨’。而mara一字的义译,原本是障碍、扰乱、破坏的意思,也有译为杀者、夺命者,但这是由破坏一词延伸而来,并没有魔鬼杀人或魔鬼夺命的意思在内。早期佛经中用‘磨’字用了几百年,到了南北朝梁武帝时代,这位‘皇帝菩萨’一时心血来潮,乃以‘魔’字代替了原来的‘磨’字。本来这个字也改的十分传神,但是这一改,把原本是‘磨难’——障碍的意思,变成了‘魔鬼’——吃人害人的生物了。改的不但意义全变,并且给人一种错觉、误导,给‘磨’赋予了生命,赋予了威力,使人感到冥冥中另有一种生物在窥伺自己。

    认真的说,‘磨’只是我人修道上的障碍。在《佛本行集》卷二十五上说,魔王波旬有十二种魔军,名称是欲贪、不欢喜、饥渴寒热、爱者、睡眠、惊怖恐畏、狐疑惑、嗔恚忿怒、竞利争名、愚痴无知、自誉矜高、恒常毁他人。而《大智度论》卷五中,说有十种魔军,名称是欲、忧愁、饥渴、爱染、睡眠、怖畏、疑、怨毒、虚妄之名闻利养、自高慢他等十种。以上种种魔军,事实上是经典文学的一种象征手法,说穿了,所谓魔军,只是我人内心的种种烦恼和欲望而已。这些烦恼和欲望,能障碍、破坏我人修行和成道,故称之曰‘磨’。

    不过‘魔’字也有其象征的意义。比如我人对什么事情著了迷,就叫做著魔,即俗称的‘嗜好成癖’。如有人下棋著魔,有人练功著魔。老实说,修行打坐也会著魔,如打坐时看到佛菩萨像,闻到香味等,其实这都是心中的幻境,千万不能执著。如果执著不舍,也会导致‘走火入魔’。

    经文中说:‘摧伏四魔’,四魔是能破坏修行的四种磨难,即是烦恼魔、阴魔、死魔、天魔。现分述如下:

    〈1〉烦恼魔:烦恼魔又称欲魔,此为我人心识中,贪、嗔、痴、慢、疑等种种烦恼,扰乱我人心神,障碍修道,故称曰魔。

    〈2〉阴魔:阴即五阴,也就是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五蕴和合,而有我人之身心。本经第一觉知谓:‘心是恶源,形为罪薮。’老子曰:‘吾之大患,为有我身,若无我身,何患之有?’由此可见,五蕴身心,生种种烦恼,这也是一种魔。

    〈3〉死魔:死能断人命根,不得继续精修道业,故称为魔。然则,命根又是什么呢?命根是‘名言施设’,是‘假立’的名词。一个人,在寿、暖、识三者和合三下,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延续,若三法舍一,命根就不存在了。死能障碍人继续修道,故称之为魔(磨)。

    〈4〉天魔:天魔指三界中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而言,佛经上称,他化自在天天王魔旬,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修道时,率其眷属,以种种方法,扰乱佛陀,使其退转道心。佛陀降服魔军,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事实上,佛陀所降服的魔军,仍然是其心识中之种种烦恼与欲望也。

    真正的魔,不在天上,而在人间;不在身外,而在心中。以前者来说,试看佛教之中,有没有指佛吃饭,赖佛穿衣的狮身虫,打著如来的名号,专做贩卖如来的勾当呢;以后者来说,剿山中贼易,剿心中贼难。身外之魔易摧伏,心中之魔难降服呢。

    (5)出阴界狱——出五阴与三界之狱

    经文上说:‘摧伏四魔,出阴界狱。’佛经上讲到地狱,有八热地狱,八寒地狱等名称,但从未曾提到过‘阴界狱’,这阴界狱在什么地方呢?其实阴界狱只是比方,是指五阴三界而言。五阴,指的仍是五蕴;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是指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转中,以其所依环境所分之阶层。不但分为三界,且建立九地、二十八天——九地是欲界的五趣杂居地;色界的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及无色界的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二十八天,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这是部派佛教说一切有部建立的理论。

    三界中的欲界,即此界众生,以‘欲胜’称著,也就是对食色二欲特强。欲界的范围,上至欲界六天,中至人界四大洲,下至寒热八大地狱,均在欲界以内。此界众生,有饮食男女之欲,宫殿园囿之好,及种种欲望,故称欲界。

    色界的特征,是此界有情的色身,及其国土、宫室、器物,无不殊妙精好,故称色界。此界复以‘禅那’称胜,所谓色界十八天,是初禅、二禅、三禅各包括三天,四禅天包括九天,合计四禅十八天,其实这只是四种禅定的种种境界。

    无色界的特征,是此界诸天,无国土宫室器物,亦无生理上的色身,惟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物质)界——那只是一个精神世界。

    五阴三界,是众生生死流转的身心世界,众生受业力牵引,在三界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自由解脱,有如系缚于牢狱之中,所以称为‘阴界狱’。我人若能常行精进,破除烦恼,以般若正智,观照五蕴皆空,证得无上正觉,那时就超越于五阴三界之外,就是‘出阴界狱’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