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六讲】人性的弱点—心无厌足、惟得多求

【第六讲】人性的弱点—心无厌足、惟得多求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1)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

    据说,修道成仙的吕洞宾,游戏人间,随遇而安,一时,他寄居在一个风景区的道观中。道观外有一家小酒店,一对夫妇,自造佳酿,丈夫管帐,妻子当炉,生意不恶。吕洞宾到酒店饮酒,店主夫妇以在道观外做生意,靠道观照应之处颇多,道观中的道爷来店中小饮,坚决不收酒资,日后习以为常,吕洞宾亦不在意,只管兴头来时即去店中小饮。

    一日,吕洞宾欲云游他方,觉得饮了人家许多酒,无以为报,提笔在壁上画了一只仙鹤,嘱店主人曰:‘晚间以清水供仙鹤饮用,白天取酒时,以酒壶对仙鹤之口,即有酒流出。’说罢飘然而去。

    三年之后,吕洞宾又途经该地,想到那家小酒店,乃再度光顾,询问店主人:‘仙鹤所吐之酒佳否?’

    男主人忙不迭道谢,声称仙鹤酒远近驰名,如今已家道小康。

    女主人却说:‘大仙呀,我们卖酒人家,照例有酒糟出卖,作为副业。这几年仙鹤吐酒,没有酒糟好卖,减少了许多收入呢。’

    吕洞宾听了,长叹一声,苦笑吟诗曰:

    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酒糟。

    他大袖一挥,仙鹤冲天而去,吕洞宾也飘然出了酒店。

    以上所说,当然是个寓言故事。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正和这故事说的一般无二呢。古人说:‘人心苦不足,既得陇,复望蜀。’过去农业社会,有一首‘不知足歌’,把人的欲望永无满足的心理,描写的十分传神。但在现代的工商业社会中,已经没有人再提这种老古董了。现在我自故书堆中找出来,抄录如下。歌曰:

    终日忙忙只为饥,才得饱来又思衣,

    衣食两般皆充足,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马骑,

    骡马成群轿已备,田地不广用度虚,

    买得良田千百顷,又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三品仍嫌低,

    一品当朝为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时,

    心满意足为天子,更望万世无死期,

    种种妄想无终止,一棺长盖抱恨归。

    (2)惟得多求,增长罪恶

    老子《道德经》称:‘祸莫大于不知足’。可是一般世人,在人生短短几十年间,攫取占有,‘惟得多求’,有谁会觉得钱多呢?

    俗话说:‘岂知世间金银宝,借汝权看几十年。’世间的一切,我们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谁能把世间的钱财珠宝,带到阴曹地府使用呢?钱财多了,只有增加自身或后代的罪恶。由古至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民国三十年前后,上海有一位有名的佛教居士,名叫聂云台,他是曾文正公的外孙,他写过一篇《保富法》的文章,登在报纸上,后来为人印成单册赠阅,台湾早年间也有人翻印送人。

    这本书名叫‘保富’,事实上是叫人散财。他认为,惟有散财为善,才能保后代子孙昌隆;若广事聚敛,未有不贻害子孙者。他在该文开头就说:

    ‘发财不难,保财最难。我住上海五十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后,有不到五年、十年就败的,有二、三十年即败的,有四、五十年败完的。我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阔人,或官或商,都是喧赫一时的人物。现在已多数凋零,家事没落,有的是子孙挥霍一空,嫖赌不务正业;有的是连子孙都无影无踪了。大约屈指计数,四、五十年前的阔人,现在家务未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正业、上进的,百家之中,实难得一二家。’

    他在文字中举例说,清朝末年,曾国藩率湘军荡平太平天国之乱,湖南人封爵的六、七家,督抚二、三十家,提镇五、六十家。这些人家,文官发财者少,一般不过十万、八万(银子,以两为单位)的家当。武官发财者多,少则十万、二十万,以至于多到五、六十万到百万。数十年后,有钱人家后人多数衰败,而钱少的人家,后人尚多能读书上进。像曾文正公是位最高权最重的人,在位二十年,死时只有两万两银子的家财,除乡间老屋外,未买田造宅。他手创两淮盐票,发行之初,每张二百两,后来涨至每张二万两,每年利息三、四千两,但曾家一张皆无。曾文正公的子孙,直到近代仍受人尊敬。

    他又举一位上海富翁周某,曾经为他生意上的分号经理,因救灾代他捐五百两银子而大发脾气,死时遗留财产三千万两,十房儿子分家,十数年间,除一房平常略能做些好事,生活尚过得去外,其余九房全耗败光了。他在书中说:‘若问如何败法?读者试闭目一想,上海阔少爷用钱的道路,便能明白,不用多说了。’

    《药师经》上有一段经文说:‘有诸众生,不识善恶,惟怀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报,愚痴无智,缺于信根,多聚财宝,勤加守护,见乞者来,其心不喜,设不得已而行施时,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终,生饿鬼道,或畜生道。’

    (3)菩萨——上求大觉,下化有情

    经文称:‘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世人全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菩萨何以不尔?菩萨又作何解释呢?

    原来菩萨二字,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略称。而菩提萨埵,又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译。菩提意译为觉、为智、为道;萨埵意译为众生、有情——有情识、情见的生命体,一般以人为代表。菩提萨埵合译,称作觉有情、大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通常以‘觉有情’一词最为常用。觉有情有两种解说,一是自觉义,即本身是已觉悟的有情;一是觉他义,是去觉悟世间其他有情。

    菩萨是大乘佛教的名称。小乘佛教时代,比丘修四圣谛而开悟者,证得声闻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到公元世纪开始前后,大乘思想兴起,大乘思想事实上就是菩萨乘思想。菩萨乘的特质,其重点不是在觉悟,而是在‘利他行’。菩萨译为觉有情,意思是‘上求大觉,下化有情’。下化有情,就是济渡众生的利他行。这利他行的基础,就是大乘佛教的不舍世间的精神。

    大小乘的乘,是运载的意思,向来都以乘车为喻。小乘如鹿车、羊车——像现代的脚踏车、摩托车,只能够用以自载;大乘有如牛车、象车——像现代的汽车、火车,自载兼以载人。这意思是说,小乘行者,是为了自度自利,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乐;大乘行者,发菩提心,自度兼以度他,自利兼以利人。

    (4)安贫守道————守八正道

    经文曰:‘安贫守道’。安贫在于知足,守道在于智慧。《遗教经》曰:‘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经又云:‘若有智慧,则无贪著。’

    然而,安贫二字,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真不容易呢!这要有大智慧才做得到。孔子门下三千弟子,真正能安贫守道的,只有颜回一个人。

    于此我们探讨,所谓安贫,是安于贫穷,不以境遇窘困而易其节,此即所谓‘贫贱不能移’;而守道,究竟守的什么‘道’呢?原来道字梵语marga,音译末伽,意指到达目的地的路,《俱舍论》二十五谓: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菩提果之所依。因此,所谓道,就是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修行方法。世出世间的修行方法,依《大智度论》八十四所说,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四种道。世间法以十善、布施为道,求人天之果。二乘以八正道为道,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密为道,而求佛果。三十七道品是由八正道开展成的,由此可见,出世间法是以八正道为修行基础。

    八正道,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中的道谛。《八正道经》中介绍八正道内容曰:‘八正道者,一正见,二正思维,三正语,四正业,五正命,六正精进,七正念,八正定。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正思维者,谓念道不嗔,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淫。正命者,谓于饮食、床卧等不贪,远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念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

    八正道是八种正道,而此八种正道,在实践修持上,有其互相资助的关系,必须是齐头并进,缺一不可,故而用‘八正道’一词而盖括之。我们以现代的观念来看八正道,可作如下的解释:

    〈1〉正见:正见即是正确的见解,自世间法来说,做为一个正信的佛教徒,崇信三宝,孝顺父母,守五戒,行十善;自出世间法说,就是彻见缘起法、四圣谛的智慧,精勤不懈,向涅槃之路前进。

    〈2〉正思维:思维是心识的作用,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中的意业。意业有善有恶,恶业有三,曰贪婪、嗔恚、愚痴,此三者,又称三毒或三火。正思维,即是思维上远离三毒,保持心理的清净与纯正。这种无贪、无嗔、无痴的纯正意业,表现的行为就是正语、正业、和正命。

    〈3〉正语:正语是指正当的、如法的语言,这即是三业中的语业。经上说,妄语、绮语、两舌、恶口,是十恶业中的四种语业;而诚实语、质直语、柔软语、和诤语是十善业中的四种语业。行此四业,即是正语。

    〈4〉正业:这是指身口意三业的身业,经上说,杀生、偷盗、邪淫是十恶业中的三种身业。而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出家人根本断淫)则是十善业中的三种身业,行此三业,即是正业。

    〈5〉正命:正命是正当的职业或生计,佛陀认为以诈欺手段谋生者为‘邪命’。佛经上有五邪命之说,即‘诈现异相、自说功德、占相吉凶、高声现威、说得供养。’这就是现代社会上的江湖术士,看相算命,风水地理,以至于乩童神棍,自称鬼神附体、或通灵、有神通等。远离五邪命,以正当职业谋生,谓之正命。

    〈6〉正精进:依正见正思维而努力不懈者,曰正精进。《大智度论》以四正勤为精进的目标,即‘已生恶为断除,未生恶使不生;未生善为生起,已生善使增长。’

    〈7〉正念:正念是清净的忆念,修道者以四念处为正念,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8〉正定:修持正统的禅定,而远离不定、邪定。自世间法来说,处理事务,也要保持心境的平静。《大学》一书有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可说是世间法的定。

    (5)惟慧是业——若有智慧,则不贪著

    慧是知、是智、是觉,简单的说,也就是智慧。业是造作,是行为的后果。如我们常说的职业、事业、学业等等。或者说,务农为业,经商为业。而修行菩萨,他不贪求升官发财,他‘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以追求智慧为业。

    契经云:‘若有智慧,则不贪著。’我人的一切贪著,无非是由于愚昧与无知。菩萨之能安贫守道,因为菩萨有过人的智慧之故。佛经中说,佛陀带著阿难在聚落间游化,看到路边草丛中有一堆黄金,佛陀看了一眼,对随在后面的阿难说:‘阿难!看见了没有?毒蛇。’

    阿难答:‘世尊,我看到了,毒蛇。’

    佛陀和阿难的对答,为后面另一个行路者听到,他听说路边有毒蛇,马上提高警觉,向路边注视。结果他所看到的,只是一堆黄金,那里有什么毒蛇?他大喜之下,把黄金运回家中,心中暗笑佛陀和阿难的无知,看到黄金竟然说是毒蛇。

    为时未久,官府中发觉库银失窃而下令搜查,在那个行路者家中搜到了黄金,就把他抓去关在狱中,他这时才想起佛陀和阿难的对答,黄金就是毒蛇。

    在现实人生中,不能没有钱财,金钱本身没有罪恶。问题出在获得金钱的手段,和支配金钱的方式。如果以工作所得的净财,用以维持生活,斋僧布施,谁曰不宜呢?反过来说,贪欲炽盛,攫取占有,永无满足之日,则除了增加罪恶外,还能得什么呢?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这就是心无厌足的后果。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九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