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五讲】人生是大苦聚—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第五讲】人生是大苦聚—多欲为苦、生死疲劳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1)人生是大苦聚

    在《八大人觉经》三百多字的经文中,有‘四大苦空’,‘多欲为苦’,‘贫苦多怨’,‘苦恼无量’,以及‘愿代众生,受无量苦’等句子。苦字之出现,有五处之多,由此可知,苦之一字在本经中的重要性,亦可进而推知,苦字在佛教法义中的分量。佛教的基本教理‘四圣谛’,把‘苦谛’放在第一位。小乘佛教标志的‘四法印’,也把‘诸受皆苦’也列为法印之一,所以小乘佛教的教义,可以说以苦为出发点。而佛经也屡屡提示我们,‘人生是一大苦聚’。

    说到人生是大苦聚,有一小故事可资证明。据说早年间,某人穷途末路,无以为生,他剃光头发,偷得一袭僧衣穿在身上,冒充出家人向农家化缘。他到了一家门口,这家只有一对孤苦无依的老夫妇,正在为生计烦恼。看见出家人来到门前,忙请他入内,并恳请师父开示。

    可怜这个假和尚没念过佛经,那里懂得什么开示?但经不得老夫妇一再恳请,急得假和尚满头大汗,最后只说得出两个字:‘苦啊!’他本是为自己的处境叫苦,没想到那老夫妇忙不迭的接口说:

    ‘对、对,师父,是苦啊!’那假和尚饥肠辘辘,没想到骗一口饭吃也是这么不容易,不觉叹了口气道:‘难哪!’

    那对老夫妇竟然跪下叩头说:

    ‘师父,你真是活神仙,都给你说对了,真是又苦又难哪。’

    由此可见,这苦和难,是娑婆众生共有的感受。

    释迦牟尼佛陀的教法,为何以苦作为人生的判断?因为苦是人生的真象。《佛地经》上说:‘逼恼身心名苦。’无可否认的,我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受不尽的身心逼恼。此种逼恼,不仅是来自外在的环境,同时亦来自我人的内心,我人内心的种种欲望和烦恼,全是苦所生的根源。

    (2)三苦与八苦

    在佛经中,关于苦的名目很多。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等不同说法,二苦之说出自《大智度论》,谓内苦及外苦;三苦之说出自《俱舍论》,是苦苦、坏苦、行苦;四苦之说出自《大乘义章》,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五苦之说出自《五苦章句经》,于生老病死四苦之外,再加上胎狱之苦;八苦之说出自《大涅槃经》,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再加上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十苦之说出自《释氏要览》,而《瑜伽师地论》更将苦分析为十九种,名目繁多,不再一一细述。于此仅将最常提到的三苦、八苦分述如下。兹先说三苦。

    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这三种苦,是依苦的性质而区分的。苦苦是吾人生理上的苦,也就是一般说的痛苦,如生病时肉体上的痛苦,受外伤时肉体上的痛苦,以至于鞭挞棒击时肉体的痛苦。《大乘义章》卷三上说,饥饿、疾病、风雨、劳役、寒热、刀杖等众苦之缘而生的苦,谓之苦苦。此为与前五识相应的苦。也就是三受中的苦受。

    坏苦:坏苦是吾人心理上的苦,也就是乐境消逝或坏灭所引起的苦。契经上说,诸可意之乐受法,生时为乐,坏时为苦。如亲人死亡、钱财损失、名誉受损等精神上所引起的痛苦。此为与第六识相应之苦,也就是五受中的忧受。

    行苦:行苦是因缘和合或离散,因而使种种现象迁流变异的苦,这是一种微细不易察觉的苦。行苦的行,就三法印中诸行无常的行,这在汉译经典中被解释为‘造作’。也就是说,凡是因缘造作之法(有为法),其本身没有‘自性’——即是没有定性。它受因缘聚散的影响而有生灭变异。基于对这一点的理解,任何的幸福与快乐,不能常住,终归消逝,这叫做行苦。

    至于八苦,是概括著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苦,分述如下:

    〈1〉生苦:生之苦人都不复记忆,这是指十月胎狱之苦,及出生之际的痛苦。试看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阴道,这种痛苦已非可言喻;而生出之后,为寒冷或燠热的空气所刺激,为接生者粗糙的手掌抓来抓去,这对婴儿的娇嫩皮肤而言,其痛苦有如皮鞭抽体。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因肉体上的痛苦所致。

    〈2〉老苦:语云:‘公道人间唯白发,贵人头上不曾饶。’老之于人,也是如此。人到老时,生理机能衰退,高血压、心脏病、关节炎、风湿病都一一发作了。尤为可怕的,老人痴呆症也愈来愈多了。纵然生理健康,而现代工商业社会,子女远离膝下,孤独无依,其情何堪?

    〈3〉病苦:人自出生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儿童时期的天花、麻疹、水痘、脑炎,中年时的糖尿病、胃溃疡,老年时的脑血管病变、癌症,在在威胁著人的健康。纵然说科学进步,医药发达,但由于社会竞争激烈,由紧张焦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又岂是药物全能奏效的?

    〈4〉死苦:佛经中说:‘有生必有死。’世人出生之后唯一的共同目标,是走向死亡。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要死的人,都有他尚未完成的心愿。再者,个人一生奋斗的成果,名誉、地位、财富、权势,以及妻子儿女,到一口气接不上,这一切与自己全不相干了。苦啊!这令死者怎能甘心呢?

    〈5〉爱别离苦:人间最大苦事,莫过生离死别。青春丧偶,老年丧子,固然痛苦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环境,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又何尝不是苦?但是,谁又能和自己相亲相爱的人终生相守呢?这爱别离的痛苦,是谁都不能避免的啊!

    〈6〉怨憎会苦:相亲相爱的人,终久要别离。而相憎相怨的人,却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似的分不开。这种面目可憎,语言乏味的人,或者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能够终生不见,岂不眼前干净?无奈社会人事,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愈是不相容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也真是无可奈何啊!

    〈7〉求不得苦:本经中说:‘多欲为苦’,其实这就是求不得苦。因为第一个愿望求得了,第二个新愿望又生起了。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觉得自己一切满足了呢?不满足便有所求,有所求便是苦。

    〈8〉五阴炽盛苦:五阴积聚而有我人的身心,前七苦皆由此身心而起,此五阴如火之炽燃。色阴炽盛,而有四大不调之苦;受阴炽盛,而领纳分别,使诸苦变本加厉;想阴炽盛,构画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迁流代谢,而有无常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种下生死流转之因,而有生死轮回之苦。

    总之,娑婆世界,一切是苦。我们于此探索,此苦由何而起呢?我们且看下一节。

    (3)苦的根源是渴(爱)

    佛教的基本教理四圣谛,在‘苦谛’之后是‘集谛’。意谓苦只是果,不是因。而苦之因是由‘集’而来。集者招聚之义。由于招聚,而有众苦之‘集’。但何以会有招聚呢?那是由于我人的迷昧与执著,因而生起种种烦恼。由此看来,集不是苦的第一因,苦的第一因是‘烦恼’。佛经上说,我人有三种根本的烦恼,曰贪、嗔、痴,此称为三毒,亦名曰三火。而三毒中的贪,是苦的直接原因。

    贪字的梵语rage,是对事物起爱著心,追求财物、美色、名声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亦即是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取是烦恼的意思,蕴从取生,故称取蕴——此又称贪欲、贪爱、贪著,亦略称为贪、为欲、为爱。事实上,贪即是爱,亦即是欲。《大乘义章》曰:‘贪染名爱’。由此可见,贪、爱、欲这三个字原是一回事——是同体异名,也就是一切苦的根源。

    早年间,顾法严居士译过一本《佛陀的启示》,这本书中把苦的根源说的非常明白,抄录一段原文,以增加我人对苦的了解:

    苦的根源就是‘渴(爱)’,它造成了来世与后有;与强烈的贪欲相缠结,随时随地拾取新欢。这‘渴(爱)’有三,〈1〉感官享受的渴求(欲爱);〈2〉生与存的渴求(有爱);〈3〉不再存在的渴求(无有爱)。

    这以各种形式表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著,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续不断的根源。但却不能将它视为最初因。因为按佛法说,一切都是相对的,相互依存的。这苦之根源的渴(爱),也是依其他的条件而生起的。这条件就是受;而受又依触而生起,展转相依,即构成所谓十二缘起。

    由此可知‘渴(爱)’并不是苦之生起的最初或唯一的原因;而是最明显,最直接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与最普遍的事实。因此,在巴利文原典的某些地方,集谛的定义中,除了渴(爱)为主要的原因以外,还包括了其他的烦恼不净法。本文篇幅有限,无法详论。只请牢记一点,这渴爱的核心,就是从无明生起的虚妄我见。

    渴(爱)一词的意义,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执著,也包括了对意志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与执著。根据佛教的分析,小至家庭个人的口角,大至国与国间的战争,无不由这自私的渴(爱)所引起。从这一观点看,一切经济、政治与社会问题的根本,都在于这自私的渴(爱)。大政治家们想仅从经济与政治方面去解决国际纠纷,讨论战争与和平,只触及问题的表面,而不能深入到根本症结之所在。佛就曾告诉罗吒波罗:‘世人常感不足,梦寐以求,乃成为“渴(爱)”的奴隶。’

    (4)欲——杂染欲与善法欲

    如果以贪欲来说,贪的意义即是爱染,也即是欲。故贪、爱、欲三个字,同体而异名。但如单以一个欲字来说,‘欲’是‘百法’中的一法,是唯识学上‘五别境’心所之一,《成唯识论》解释‘欲’曰:‘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在《入阿毗达摩论》中亦说:‘欲为希求所作事业,随顺精进,谓我当作如是事业。’

    简单的说,欲就是希望,它恒对于所乐之境,生起希求之心;对于不乐之境,避之则唯恐不及,决不生起希望。但对于所乐之境,以有希望故,努力勤劬,追求不舍,不达目的,誓不干休。

    欲有杂染欲与善法欲的分别。心存染污,贪图财色名食睡,攫取占有,心无厌足,固然是欲;但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上求下化,精进不懈,当然也是欲。前者是杂染欲,后者是善法欲。对善法欲应助其增长,对杂染欲应加以抑制与约束。

    俗话说:‘人是生活于希望之中’。一个人不管目前境遇是好是坏,都希望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假设一个人生活于极端困苦的环境中,如果没有一种希望的力量在支持他,他恐怕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所以欲(希望)并不是罪恶。但是人的欲望(希望)永无穷尽,所谓‘山谷易满,人欲难平。’到了欲望永无穷尽的时候,这就成为一种心理上的病态了——大财团操作股市,一赚多少亿元,那决不是为生活,而只是为了占有。

    人的杂染欲种类极多,难以计数,但归纳到最后,不外占有欲和支配欲两大类。占有欲是‘心无厌足,惟得多求。’房屋田产,金银珠宝,古玩字画,绫罗绸缎,以至于一切的一切,全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清季的乾隆皇帝,有个宠臣名叫和坤,仗著乾隆的宠信,贪渎不法,搜刮天下资财入于私囊。后来乾隆驾崩,嘉庆继位,赐和坤自尽,财产没收入官。当清点他的财产时,举凡田产房屋典当市廛等计一百零九号,已估价者二十六号,值白银两万万两千三百余万两。未估价者尚有八十三号,推算价值八万万两余。全部财产十万万两以上,抵得国家数年预算。这种贪得占有,非心理有病而何?

    人的另一种欲望是支配欲,支配欲事实上就是权力欲。当一个人的权力可以支配天下的时候,他就不必占有了——因为一切为他所支配,一切即为他所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角之一,混世魔王希特勒就是典型的例子。

    (5)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经文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由贪欲起。’人生大事,莫过于生死。众生自无始以来,在六道轮回之中,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驴胎马腹,飞禽走兽,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如此轮转,暂无休息,故曰生死疲劳——疲是疲乏,劳是劳苦。众生为什么要受这种生死疲劳之苦?《圆觉经》上告诉我们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由有诸欲,助发爱性,是故令生死相续。

    经文说:‘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少欲是对多欲而说的;无为即是不去追求的意思。世人的欲望,无非是财色名食睡,为了追求欲望的满足,终日里劳碌奔波,得不到片刻安闲。名枷利锁,系缚著我人的身心。《遗教经》曰:‘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

    一九九四年十月卅一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