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四讲】佛教的宇宙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第四讲】佛教的宇宙观—世间无常、国土危脆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1)四大与五蕴

    自古以来,讲解过八大人觉经的大德不计其数。古人讲经,有其一定规范,即由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逐句逐字讲解。如‘世间无常’一句,何者为世,何者为间,何者为无常,讲解得详尽万分。据书中记载,隋代的智者大师,讲《妙法莲华经》,一个妙字讲了三个月。在我们现代工商业社会,分秒必争的时代,我们不能用这种方式。我们于每一讲中,以其内容概要,加上一个主题,八个题目讲完,对佛法整体有一概略的认识——八大人觉经,本来内容范围非常广泛,概括著宇宙人生各项主题。

    本讲的经文是:‘世间无常,国土危脆。’我们就此世间二字,来探讨佛教的宇宙观。

    佛经上所称的世间,亦称世界,又称宇宙。《淮南子》曰:‘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佛经上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南西北上下四维名界。’这二者,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至于间,有间隔的意思,与界同。《名义集》三曰:‘间之与界,名异义同,间是隔别间差,界是界畔分齐。’至于时间与空间,在佛经上说这是‘分位假立’之法——是名言施设之法,只有假名,而无实体。

    照现代科学上的解释,空间来自物质,凡属物质,即有质碍与形体。有了物质的存在,才有时间的观念。具有质碍性的物质的形体,有长乘阔乘高,即所谓三度空间,加上时间成为四度空间,我人即生活于四度空间——时间与空间之中。

    照佛经上说,世间有两种,一种是‘器世间’——就是物质世界;一种是‘有情世间’——就是生命世界。有情,指有情识的生命体而言,通常以人类为代表。而器世间是有情所赖以生存的环境。

    我人于此探讨,所谓器世间——即物质世界,其物质又是由何而来呢?佛经上说,物质是‘四大’和合而来的。四大又是什么呢?四大,是印度古代哲人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分类方法。印度古代,把造成物质的元素分为地、水、火、风四大类,称做四大。以其能构成各种物质,所以称为‘能造四大’。其实、地水火风四者,说的不是土地、水、火、风四种实物,说的是这四种物性——如地以坚实为性,水以湿润为性,火以炎热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中国古代哲人也有类似的分类方法,即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学说,如火性炎上,水性润下,木性四方扩张,金性凝聚集中,而土性平坦不顷。

    世间万物,大至星球,小至微尘,以至于山河大地,房舍器物,皆具此坚暖湿动四性,换言之,此‘能造四大’,是构成世间万物的基本元素。

    四大,是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而有情世间又是如何构成的呢?佛经上告诉我们,有情世间是由‘五蕴’——即五类因素和合而成的。

    (2)五蕴世间

    五蕴是什么?《大乘五蕴论》开章明义的说:‘如薄伽梵略说五蕴,一者色蕴,二者受蕴,三者想蕴,四者行蕴,五者识蕴。’

    薄伽梵,是梵语音译,又称薄伽婆,意译曰世尊。五蕴的蕴,梵语塞犍陀,是覆盖的意思,意指此五者能覆盖我人的真如性体,所以称蕴。五蕴是新译,旧译曰五阴,在《阿含经》就称为五阴。阴是贼害的意思,指此五者能贼害我人的性德。亦有译为五聚的,聚是积聚的意思,谓积此五聚,以成就我人的身心。其实简单的说,我们称此五者为五种或五类也未尝不可。那就是,积聚许多同一系列的物质现象或心识活动,把它们归纳成类,就叫做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及心理活动,可以归纳五类,那就是色、受、想、行、识。

    佛教的理论,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由许多种因素积聚结合而成的,有情——包括人在内,一切有情识的生命体,这亦称为众生——是由五蕴结合而成的,而物质世界,就是五蕴中的色蕴。所以五蕴构成了有情世间和器世间——生命界和物质界,这二者,合称之为五蕴世间。

    五蕴,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大乘五蕴论》解释五蕴说:

    ‘云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云何受蕴,谓三领纳,一苦,二乐,三不苦不乐。云何想蕴,谓于境取种种像。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行。云何识蕴,谓于所缘境了别为性,亦名心意,由采集故,意所摄持。’

    以上这一段论文,充满了佛学术语,必须加以语译及诠解。其实‘色蕴’二字,是泛指一般物质现象,即所谓‘四大种及四大种所造色’。这包括著我人的肉体——即眼、耳、鼻、舌、身的五根,和与五根相对的五境——色、声、香、味、触五种境界,其实也就是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

    而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我人的精神作用——此又称作心识活动。此精神作用又称为‘名’,合物质现象而称为‘名色’。名色就是五蕴,而五蕴就是宇宙人生的根本。此五蕴,分为‘色’、‘心’、二法,如下表所示:

    ┌色蕴——色——物——物质现象——色法

    ├受蕴

    五蕴┼想蕴——非色——名——心识活动——心法

    ├行蕴

    └识蕴

    五蕴中的识蕴,是‘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而色、受、想、行、四蕴,则为‘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有此主观的能认识的识体,与客观的所认识的对象,而后才有所谓宇宙与人生。

    (3)受想行识

    色蕴是物质现象,受、想、行、识四蕴又是什么呢?兹分诠如下:

    受蕴:受蕴,指生命体身心的感受。佛经上把感受分为生理上的感受,和心理上的感受。前者三受,即苦受、乐受、舍受;后者是忧受、喜受。在佛经上称,生理上的受和前五识相应,心理上的受和第六识相应。

    想蕴:想蕴是‘谓于境取相为性,施设种种名言为业。’这是心识的意象(概念)作用,当心缘外境时,想心所即辨别种种境界,安立名称言说——也就是摄取表象,形成语言概念的精神活动。

    行蕴:行是造作的意思,这是心识功能之一‘思心所’的作用,特别是关于意志决断方面的心理趋向。行虽然包括著心、口、意三方面的造作,但一切行为以意为主,故‘思心所’的思有三种,即一者审虑思、二者决定思、三者动发胜思。即前二种思是意业——思心所的考虑和决定,动发胜思是身、语业,即考虑、决定后,将要付诸行动。

    识蕴:识蕴的作用是:‘于所缘境了别为性’,即生起一切认识活动的精神主体。这在早期小乘佛教时代,谓识有六种,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具了解分别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界的作用。大乘佛教的唯识宗建立第七、第八两识,以第七末那识为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以第八阿赖耶识储藏诸法种子,为宇宙人生的本源。

    (4)生灭变异的因缘所生法

    在佛经中,把宇宙间一切的物质现象和心识活动,都称之为‘法’,所以佛经中常用色法、心法、宇宙万法等名词。法是什么?佛经上说,‘法谓轨持’,轨与规通,有法则或规律的意思。法之一字,以其范围不同,含义亦异。广义的法,通于一切,举凡世间一切有形的、无形的、真实的、虚妄的、事物其物的、道理其理的,皆可称之为法,如宇宙万法。一般的法,指佛陀的言教,佛陀所说的教示称之为法,如佛法。狭义的法,指的是缘起,如《杂阿含经》曰:‘见缘起则见法,见法则见缘起’。

    缘起,是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是佛教的基本理论。缘起又称因缘起,意谓宇宙间万事万物的生起,都不是单独的、孤立的生起存在,而是由多种因素条件集合而成。这就叫做‘诸法因缘生’。既是众多因素条件和合生起之法,在其存在的过程中,因素条件难免不发生变化。所以,因缘和合之法,本身具有‘生住异灭’四相,它不断的发生变化。基于此一原则,则宇宙之间,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也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而人生过程中,由于主观的心识、和客观的环境不断的变化,所以万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此谓之‘缘起性空’。即众多因缘和合生起之法,其本身无实体,无自性——无固定之性,故说其‘性’空。

    因缘所生之法,有其纵向和横向两种关涉对待的关系。自纵向关系来说,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自横向关系——自时间某一点来观察事物,就有了彼此对待的关系。例如以棉花纺成纱,棉纱织成布,棉布缝成衣等等,这是前因后果的关系,棉花、棉纱、棉布均没有其自性(固定之性),随著因缘而变异,这其中即含蕴著「无常’;若以制成衣服这一点横向来看,要具备棉布、针线、钮扣、尺剪、缝衣机等种种材料、工具、技术、人工,而后始有衣服的完成。既然是众多因素条件完成的衣服,这其中何尝有衣服的自体(体与性等)?这也即含蕴著「无我’(法无我)。此所以‘缘起性空’,惟性空始能缘起。

    (5)宇宙人生真象

    本经经文称,‘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基于‘因缘所生法’,本身具有生住异灭的特性,不能永恒存在的原则来看,世间无常与国土危脆,无宁是必然的后果。古人俗谚云:‘世间无不亡之国,无不破之家。’翻开二十四史来看,历代王朝,周代享国最久,也不过八百年。八百年,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中,不过是一弹指而已。秦始皇妄想享国万世,根本违反了宇宙万法运行的法则,所以二世即亡,这是自无常来说。至于国土危脆,风灾、豪雨与地震,随时随地发生,以目前科学技术,能抗拒得了天然灾变吗?连预测都测不准,能说不是国土危脆吗?

    ‘四大苦空,五阴无我’。四大五蕴,本来就是因缘和合之法。由四大和合而有种种物质现象,由五蕴和合而成一个圆颅方趾的我。而四大五蕴,本身即在生住异灭、变化无常之中。我们怎能期待四大常住,而五阴(即五蕴)中有一个真实、永恒、主宰的我呢?经文谓:‘生灭变异,虚幻无主’。万法生住异灭,端视因缘。因缘具足,生起存在;因缘散离,变异坏灭。

    至于‘心是恶源,形为罪薮’,是说我人心识之中,有著与生俱来的烦恼——贪、嗔、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和忿、恨、嫉、恼、覆、悭等二十种随烦恼。这种种烦恼之火,每日间在我人心头燃烧,使我人迷惑颠倒,造作种种身口意之恶业。而种种恶业,无不由心造作出来,譬如手之操刀杀人,口之出言骂人,必先有杀人骂人之心,而后始有身、口之行动,故《佛遗教经》曰:‘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心头烦恼之火,甚于毒蛇,猛兽。烦恼如何燃烧,造作了什么恶业,我想诸位打开电视、报纸,无数活生生的事例展现在我人眼前,就不必在这里一一细说了。

    如果说:‘心是恶源’,亦不尽然。我人心识中固然有二十六个烦恼心所,但相对的也有十一个善心所。起惑造业的固然是我们的心识,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又何尝不是这一颗心识?《华严经》云:‘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曰:‘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画好画坏、画美画丑,全在我们一念之间。

    本段经文的末了,说的是‘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意思是说,我们‘常于昼夜,至心诵念。’由‘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以至于到‘心是恶源,形为罪薮。’不仅止是诵念,而是要观照、察看、反省、修持,如此,就可以逐渐脱离生死苦海。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九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