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佛说八大人觉经讲记 > 【第三讲】循八大人觉经走向正觉—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第三讲】循八大人觉经走向正觉—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1)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古人解经,先要分科立分。分科就是一部经的纲要。凡是佛经,不论经文长短,一般分为三大科——即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称序分,第二部分称正宗分,第三部分称流通分。此分科立分的方法,始自东晋道安法师。当时有人批评他这种分法,说他:‘割裂佛经,罪过无边。’后来到了唐代,玄奘法师译出亲光菩萨的《佛地经论》,论中亦具有三分,此三分称作: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至此,国人始信道安的‘弥天高判’,后代就一致遵行了。

    但是亦有经文,以结构不同,而分为四分者——于正宗分及流通分之间加上总结分的,这本八大人觉经就是如此科分。

    本经的经文,分做以下四分,即是:

    一、序分:自‘为佛弟子’起,至‘至心诵念八大人觉’止。

    二、正宗分:自‘第一觉悟’起,至‘第八……毕竟大乐’止。

    三、总结分:自‘如此八事’起,至‘修心圣道’止。

    四、流通分:自‘若佛弟子’起,至‘常住快乐’止。

    本经总结分称:‘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如此八事是那八事呢?就是‘正宗分’中所说的八件事。这八件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所从而觉悟的。

    本经正宗分所称的八件事,究竟是什么事呢?蕅益大师在其所撰辑的《阅藏知津》一书中,把这八种觉悟真理途径,提纲挈领的列举出来,即是:

    (一)无常无我觉——世间无常、五阴无我。

    (二)常修少欲觉——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三)知足守道觉——常念知足、安贫守道。

    (四)常行精进觉——破烦恼恶,摧伏四魔。

    (五)多闻智慧觉——广学多闻,增长智慧。

    (六)布施平等觉——菩萨布施,等念怨亲。

    (七)出家梵行觉——志愿出家,守道清白。

    (八)大心普济觉——发大乘心,普济一切。

    古人讲经,在形式上有一定的仪规,在经文科分上也有一定的形式。依照天台宗释经的规范,有所谓‘五重玄义’,即以五条规范,提纲挈领,提示纲要,以发挥经中的要义。这五条规范是释名、显体、明宗、论用、判教。我们这种‘佛学讲座’,只能说是通俗演讲,不能叫做讲经,所以我们并没有遵照正规讲经的程序来讲,不过经题总要加以解释,下面就先由经题讲起。

    (2)解释经题

    经题,是一本经的题目。自来讲经的顺序,是先讲全经‘纲要’,次则‘正释’经文。正释分三部分,先释经题,次释译人,末释正文。现在我们也照此顺序,先自解释经题开始。

    现在市面上流通的本经,经题多冠以‘佛说’二字,但本经不是佛说,所以我们在此把‘佛说’二字省略,直接从经题讲起。本经的经题是‘八大人觉经’,现在分释如下:

    (一)八:八是数字,指本经正宗分,自第一觉悟:世间无常……渐离生死起,至第八觉悟:生死炽然……毕竟大乐止,其数共为八条,故云为八。也即指的是,八种追寻真理(觉悟)的方法。

    (二)大人:大是小的相对,人是我辈圆颅方趾、身心和合生命体的总称。大人二字,解释不一,照字面解说,与小儿相对的成年人称大人;或者一般人对父母尊长的称呼,称大人;大人也是古代官府的称呼,如清朝四品官以上称大人。《左传注》曰:‘大人,公卿大夫也。’。

    而儒家以君子为大人,反之则为小人。如《大学》一书,解释为大人之学。《论语》一书中的句子:‘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以及‘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以利’等等。此外,大人亦为对有德者之称。如《论语、季氏篇》:‘畏大人’。注曰:‘大人,圣人也。’

    如果说,大人是有德之人、是圣人,就和本经中所称的大人相近了。本经中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的,观经文:‘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可知。

    佛是天人师,众生父,证悟宇宙诸法实相,号称法王,当然是大人;菩萨号称法王子,荷担如来家业,绍隆佛种,生补佛位,所以与佛同称大人。是以本经所称的大人,乃是专指佛菩萨而言。

    (三)觉:觉是对迷说的,因为世人迷昧颠倒,佛陀才说此觉悟法门。如果没有迷昧颠倒的众生,佛陀就不说此法门了。关于觉的意义,见本文第一讲。

    (四)经:经的意义,见本文第二讲,此处不赘。

    本经经题‘八大人觉经’五字,若详加分析,其中有通有别。如‘八大人觉’四字,只是别名,不通于其他的经。而最后的‘经’字,则为通名,别的经可以通用故。

    经题之下,还有一行字,是:‘后汉沙门安世高译’。后汉,对前汉而言。前汉就是刘邦所建立的皇朝,建都长安,所以又称西汉;后汉,是‘光武中兴’的汉朝,建都洛阳,所以又称东汉。至于‘沙门’二字,是梵文Sramana的音译,意译为‘勤息’,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的意思。《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慈心一切,无所伤害,遇乐不欣,逢苦不戚,能忍如地,故号沙门。’

    至于安世高三字,是译经人的名字。见下节所释。

    (3)翻译此经的安世高:

    佛陀住世时,游化四十五年,他只是‘说法’,并未‘著书’。因为那个时候印度没有书写的工具。直到佛陀灭度后四百年,在西元前一世纪的时候,印度才有了贝叶经的出现——把经文写在处理过的树叶上。

    公元世纪开始前后,佛教传入中国,传说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天竺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二人,在洛阳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是最早在中国译经的外国沙门。但近代学者考证,四十二章经不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那只是一本‘经抄’。因此,最早在中国翻译佛经的人,就是本经的翻译者安世高了——当然,八大人觉经不是安世高唯一的译作,也不是他最早的译作,而是他的译作之一。

    在现代流通的《八大人觉经》经文首页,于经题之下,标明‘后汉沙门安世高译’。于此我们来介绍这位译经大师。安世高,名清,字世高,他不是中国人,他是安息国人。安息国是古代的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大英百科全书》中,称安息国建国时代,为自西元前二四七年、至西元二二四年。安世高在世的年代,大约在西元一一0年至一八0年之间。

    《高僧传》上,说安世高是‘安息国王正后之太子也’。说他自幼以孝行见称,志业聪敏,刻意好学。他通达外国典籍,天文地理,以及医方异术,并且还通达鸟语。据说有一次,他看到一群燕子啾啾而鸣,他对同伴说:‘燕子说,待会将有人给我们送食物来。’顷之果然。所以他俊异的名声,早已传遍西域。安息国是个佛教国家,早在西元前两百余年,印度阿育王在位时代,派遣了多批传教师到国外传道,佛教就由印度经阿富汗斯坦传至波斯。所以安世高自幼信奉佛教,在家学佛,奉持戒律,丝毫不苟。他长大之后,父王薨逝,他继位为王。但他体认到‘深惟苦空,厌离行器。’于服孝期满后,让国与叔,而毅然出家修道。世高出家后,博览经藏,精通内典,游方弘化,遍历诸国。后来于东汉桓帝初年,到了东汉国都洛阳。这时大约是西元的一四七或一四八年。

    世高自幼机敏颖悟,才智过人,到洛阳未久,就通达中国语文。于是他:‘宣译众经,改胡为汉。’他所译的经,主要的有《五十校计经》,《七处三观经》,《安般守意经》,《阿毗昙五法经》等,当然也包括这部《八大人觉经》,据东晋释道安編著《众经目录》上说,世高译出的经典共有三十五部。到隋代费长房撰《历代三宝记》,漫无简别的列出了一百七十多种——他把佚名译者的经本,全列到安世高的名下了。现在《大正藏》中列名世高所译的经为五十五部,五十九卷,是否全是世高所译,就很难辨别了。

    于此附带说明,汉、魏、两晋时代,译经师译经,并不是拿著梵文本的贝叶经对照,再译出汉文来。早期译经,没有经本,全是背诵。因为‘外国法师师徒相传,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见《分别功德论》所载)。因此,经文全是背诵的。像《高僧传》称安世高‘讽持禅经’,称支娄迦谶‘讽诵群经’,称鸠摩罗什‘从事受经,日诵千偈’,由此可见那时学经,只是口诵,并非目读。所以那时译经,也只是‘宣译’——以口诵梵经,由助手执笔写出梵音文字,再由主译者依梵本口宣为汉文。当然到了后来,梵文经本大量输入,译经的情形就不一样了。

    (4)经文内容

    八大人觉经,连经题在内,全部三百八十五字。经文序分称:‘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由此可知,这本经是要随时诵念的。因此,我们先将全部经文敬录如下,以便随时诵念:

    佛说八大人觉经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

    为佛弟子,常于昼夜,至心诵念八大人觉。

    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知,心无厌足,惟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惟慧是业。

    第四觉知,懈怠坠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糩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第八觉知,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复还生死,度脱众生。

    以前八事,开导一切,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5)经文提要

    每一本佛经,都有其重点,例如《般若心经》的重点,是强调‘般若’——无分别智的妙用,否定一切差别观,而说万法空性的妙理。而本经——这本《八大人觉经》的重点,是在于循八条觉悟之道,‘速登正觉,永断生死。’

    佛陀四十五年游行教化,其最大的目的,即在于众生‘乘法身船,至涅槃岸。’所以《法华经》曰:‘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大事,无非是生死大事。此一大事,也就是本经的重点。

    本经经文全部三百七十二字,但提到生死二字的,却有七处之多。如第一觉悟中的:‘如是观察,渐离生死’;第二觉知中的:‘生死疲劳,由贪欲起’;第五觉知中的:‘第五觉知,愚痴生死’;第八觉知中的:‘生死炽然,苦恼无量’,以至于流通分中:‘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令诸众生,觉生死苦’,到最后的:‘速登正觉,永断生死’。永断生死,就是寂灭,就是涅槃。因此,我们于后面讲到经文时,要特别注意此点。

    一九九四年九月廿一日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