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大明宗室 > 第五百四十八章 乡试隐患

第五百四十八章 乡试隐患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八月初九日,乡试第一科持续一整日;八月十二,乡试第二场;八月十五,第三场。

    科举考试,与坐牢差不多。

    关系到人生大事,作弊与反作弊,也是与时俱进的。

    八月十四,李秀娘率先诞下一子,群臣心定;八月十六,李幼娘诞下一女。

    就等满月后起名,百日前册封皇后位,以及在年前定下储君名分。

    朱弘昭也是松了一口气,八月十六的夜,在奉先殿静养,将国朝有储君的事情宣告祖宗。实际上,走个形式就好,他纯粹是躲。

    把玩着一枚乡试时考场军士没收上来的砚台,啧啧称奇。砚台上的花纹,粗看是花纹,细看则是一行行蝇头小字。

    还有很多污秽的作弊手法,考场是一个个封闭的小房间,睡觉、吃饭、解手就在那巴掌大的地方上。

    每名举子都要经过严格的搜身,馒头里塞纸团已经不流行了,搜身时是脱光了衣服那种搜身。

    有的人衣服脱光了,依旧能把小抄带入考场,不是上面的口……

    看完各种离奇的作弊工具,朱弘昭也算满足一下好奇心。上一科是没时间,这一科时间很充足。

    “考卷方面,如何了?”

    司礼监掌印赵仪身子微微前倾:“回主子,寻摸着再有两个小时,下面人就能送到贡院去。”

    这是宫里首次派人参与到南京乡试阅卷工作中,考卷收缴后糊名。在考官监督下,由宫里宦官负责誊抄副本,审卷审的是副本。免得考官根据字迹或卷面标记,认出某些人进而影响公平。

    赵仪顿了顿,询问:“主子,温体仁那里询问奴婢,今年取哪一经为榜首?”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考卷有五经主题和自由选择的副题,考官分派负责主审某一经,前三甲是从五经各经魁首五人中综合选出。负责某一经的考官,点出本经魁首。这五名各经魁首,也是前五名所在,综合评定下来由主考官点出解元。

    某种意义上来说,一省解元的含金量,比二甲进士稍高一点。

    微微沉吟,朱弘昭道:“上一科是春秋为主,估计考生都朝春秋探究,这一科主《尚书》。”

    本来想主《周易》的,但联想到纯阳党即将掌政,侧重易的学子也不少。他不在意考生侧重点,在意的是不能让人猜出来。

    赵仪问完想问的事,躬身行礼起身,朱弘昭又说:“今年的乡试录取,按例增五成。以庆太子诞生、国朝中兴。”

    “奴婢遵旨。”

    考生录取名额不是死的,是根据本省人口比例来录取的。人口普查从一直不变的六千万变成两亿,考生还是那些考生,相对来说今年的举人本就是暴涨的一年,相对于上一科翻了三倍多,现在再加五成,足足比上一科多五倍!

    下意识行礼遵从后,赵仪愣了:“主子爷,自人口普查以来,相府就有相关提议。想着将录取比例下调一倍,否则长此以往下去,举人日多,损耗的可是税赋收入。”

    司礼监是宫里的大管家,赵仪也是相府内相,也有着大局观。

    朱弘昭努嘴,挥挥手:“这就这么着,后面的问题,后面再解决。”

    “奴婢遵旨。”

    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十日重新修定职官优免徭役则例,这是所有官员的福利,不分文武。其中,京官一品免粮三十石,人丁三十丁;二品免粮二十四石,人丁二十四丁;三品免粮二十石,人丁二十丁;四品免粮十六石,人丁十六丁;五品免粮十四石,人丁十四丁;六品免粮十二石,人丁十二丁;七品免粮十石,人丁十丁;八品免粮八石,人丁八丁;九品免粮六石,人丁六丁。

    外官各减一半;举人、监生、诸生各免粮二石,人丁二人。以礼致仕者免其十分之七,闲住者免其一半。犯赃革职者不在优免之例。

    这是所有官员的蛋糕,朱弘昭一直没有下手。

    免得粮食是免掉对方纳税份额,纳税份额扣掉这部分后,余下的就是该纳的税;免徭役的人丁也是这个道理,在人丁范围内不用出徭役,也不要免徭役而摊牌银钱。

    毕竟都是当官的,下面办事的吏审核稽查时,有几个会撕破脸皮去探讨对方家中到底有多少丁、具体又该纳多少税?所谓隐匿掉的一亿五千万人口,就是这么没得。只有那在籍的六千万,朝廷收到的就这六千万的赋税、徭役。

    当然,一亿五千万人中也不见得都被官员、士绅给吞了,地方也在收。但收来的钱,是不在正税范围内的,换言之被地方给截流了。

    说白了,不论大明的税制有多奇葩,但国初、前期是能维持的:收来的税可以维持管理消耗;但人口上涨,收来的税却没有涨,管理支出随着人口上涨也在上涨,长久下来,财政不崩溃才是怪道理。

    如今随着兵役策的铺开,围绕着徭役问题,很多事情也就浮出水面。贯彻兵役策,是袁可立这一届的根本大政,也是政绩所在。

    物资价格有跌涨,就连真金白银也有跌涨,而人力是不会有太多贬值份额的,这在朱弘昭看来是最保值的东西。兵役策贯彻后,朝廷每年最少能有八百万的免费劳力做工,什么事做不成?消耗的只是粮食,这八百万劳力一年时间足以再修一道长城!

    以前给官员免税、免徭役的份额是一种福利,也是弥补宝钞发俸禄带来的损失,是一种补偿性的俸禄。就像一条小隙缝,开了这个口子,官员庇护亲族、家丁逃税成了常态,尾大难除。

    人口统计后,还遗留不少问题。如官员真正该庇护多少人?是按着制度彻查,还是看人情,继续稀里糊涂弄下去。

    兵役策除了增强基层组织力、增加国朝免费劳力外,另一个作用就是从官员口里掏肉。

    赵仪担心大量出现举人,导致徭役数量下降、税收下降。同时大量举人的出现,与官员一样享受这种福利,会将这个问题尖锐化,让很多人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等于和所有官员的收入做斗争。

    这不是嘴上可以嚷嚷的节操道德问题,涉及到实际收入,嘴上很老实,手可不会老实。下起黑手来,可以黑的突破天际。

    毕竟,朝堂中该收拾的人都已经被收拾了,余下的官员哪个没有功劳?

    所以,这件事很难办,最好的办法就是拖下去。拖到老一辈一起战斗的官员退下去,再解决这个问题。

    拖时间是不是办法的办法,按着如今官方人口暴增带来的科举名额暴增,只会激化这个矛盾,提前让这个问题浮出水面,以至于不得不解决,不能继续拖的地步。

    没吵,朱弘昭可以念感情不对老一辈官员下手,也为了稳定。

    可后进的官场新锐,一个个不会在意这些东西,他们更在意的是将老一辈打翻在地,只有空出大量的官位,他们才能顺顺利利的挤上去。

    如今将府是少壮派掌事,一个个行为激进,给了染料就敢开磨坊。

    相府这边也是这么个问题,老一辈更无节操,先后见风使舵活了下来,中层官员却没多少。换言之,相府有断代的趋势,缺少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这一茬的中坚力量。

    也因为朱弘昭提拔万历四十四年以后的官员,导致相府官员平均年龄并不大。老一辈的下去后,真不好找一些足够稳重的人来。

    这些少壮派为了上位能掀前辈的桌子,那为了利益,反抗后续的改革,更为大胆的这些人,说不好连皇帝的桌子也要试着掀一下。

    说白了,朱弘昭火速提拔起来的新锐缺少被斗争被欺负的经历,没有老一辈那种起起伏伏的沉淀,一个个锐气十足,缺少打磨,自然相对于老一辈,少了一分敬畏心理。

    官员福利带来的这条口子,必须要封上。断了口子名头,下面人也就没有了理由。否则这类事情持续下去,不到二十年时间,又能吃掉几千万的人口。

    如何处断这个问题,也让他头大。

    继位第二年就因为税收的井喷现象,增加了官员俸禄,免掉宝钞这类废纸占据的份额,在原有的俸禄基础上翻了三倍,减掉宝钞注水份额,官员俸禄实际收入翻了五六倍。

    当时屁股不稳,是麻杆打狼两头都怕,就没有改掉官员的福利带来的一系列隐患问题。何况,当时也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想太远。

    现在要改,也不好意思再下手。

    毕竟官员们的想法他也理解,即大伙努力下,你朱家的天下税收翻了十几倍、几十倍,大伙多挣一点合法收入又怎么了?你连这点都舍不得,你好意思么你?

    空阔的奉先殿里,朱弘昭沉吟着,思考着。

    断绝一切后患,是他的为人理念,也是一个君主该为后辈人的责任。

    官员已经是统治阶层了,获得资源已经足够多。不能继续让他们膨胀下去,钱粮资源到了中枢,到了他手里,才能反哺民间,形成良好的循环。

    否则这个肿瘤越来越大,会阻碍循环,以至于让循环崩溃。

    他不信任任何一个当官的对于收入、资源方面的节操,他只相信自己。

    换言之,官员这类公仆,就该有公仆的样子,需要一个挥舞鞭子的皇帝,代表百姓利益的霸道蛮横皇帝。

    自己可以监督下去,后面的人呢?

    奉先殿里,朱弘昭忍不住长叹一声。

    捏紧拳头,只要活的够久,足够培养出第二个自己,第三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