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小说网 > 中国乡约制度 > 第三章 吕氏乡约的考证

第三章 吕氏乡约的考证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一秒记住【多彩小说网 www.dctxt.com】,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个学社会学的人来做考证的工作,当然是不十分合宜的,不过有时又不得不做。我们尝说历史学家的止点,便是社会学家的起点;因为历史学家的目的在寻求真实的史料,社会学家的目的便在应用已有的史料,去推求前后的因果乃至社会的原理。假使史料内容极少,错误极多,而又没有史学专家注意研究,我们这些不是史学专家的人们,也不能不出来献丑了。吕氏乡约是一切乡约的源泉,我们对于吕氏乡约的作者,吕氏乡约的成本,以及吕氏乡约的内容,当然应该有精细的考证。吕氏乡约的流传虽广,而错误极多。版本字句的错误,体裁次序的变更,还可以因循敷衍,不去管他。乡约作者的哥哥,作为吕氏乡约的作者;朱子增损的条文,作为吕氏乡约的真本,已经使我们不能不出来说几句话。而有意的修改,像“德业相劝”之为“德业相励”,“动作无仪”之为“动作威仪”,“听其书约”之为“皆听其焉”,则非详细考定不能揭破各书的错误,不能恢复吕氏原约的旧观。(见下引证《宋元学案》约文)关于吕氏乡约以及朱子所增损吕氏乡约的版本一定不少,我们现在搜得的,不过十来种,有最早的影本,有最近的采录,虽然不能说是应有尽有,然而对于吕氏乡约的真正面目,已经完全找出,后人的错误改窜,也找出不少。假使海内同志能以其他版本或证据见告,使吕氏乡约得日益真实,日益昌明,一方固然是作者的私愿,一方也是同志的公愿。

    吕氏乡约的作者,共有三个可能性,一个是大忠晋伯,一个是大钧和叔,一个是吕氏兄弟。第一个可能性的证据,是吕氏乡约原文附带的启事。我们现在把启事全段引在下面:

    “人之所以赖于邻里乡党者,犹身有手足,家有兄弟,善恶利害,皆与之同,不可一日而无之;不然,则秦越其视,何有于我哉?大忠素病于此,且不能勉,愿与乡人共行斯道!惧德未信,动或取咎,敢举其目,先求同志;苟以为可,愿书其诺,成吾里仁之美,有望于众君子焉!熙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汲郡宋大忠白”。

    拿这个启事作证据,似乎没有问题,晋伯是吕氏乡约的发起人,主动者。不过从言外推想,还有两点值得我们考虑的:第一署名发起的人物,不一定是执笔起草的人物,更不一定是主持推动的人物;第二晋伯是吕氏兄弟的长兄,他的署名资格也许是家长而不是个人。所以和叔个人的起草,兄弟共同的发起,还有相当的可能性。单看外表而不加深究的人,自然要以乡约为晋伯所作,所以朱子跋语,有“此篇旧传宋氏进伯(大忠字,一作晋伯)所作”的说法;大约在一零七六到一一七五年这一百年中,有许多人是那样解释的。后来朱子在和叔文集里面,找出乡约原文,和与乡约有关的几封书札,才肯定的说,“如此知其为和叔所定不疑”。《答伯兄书》还看不出晋伯在乡约里面的地位;也许是主谋,也许是赞助,不过晋伯对于乡约的推行是十分关切,那是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来的。仲兄微仲虽然也十分关切,不过他的关切,是消极的而不是积极的,反面的而不是正面的。伯兄希望乡约的成功,仲兄不惜牺牲乡约,以保全和叔和他自己的名位,所以我们可以决定仲兄不是乡约的中心人物。和叔所云“处事有失,已随事改更,殊无所惮”,很能表示和叔在乡约里面的地位。他既可以随事改更,不需商酌各兄,又一人担当,殊无所惮;他不是中心人物,谁是中心人物?朱子就从上面所说的三信,无疑的断定乡约为和叔所定。至于晋伯的署名,朱子以为晋伯系“族党之长”,故推之使主斯约,也说得很有道理。关学最重礼节,吕氏兄弟同受横渠教诲,同为关学健者,他们对于家礼的遵守极严,所以家长的权威也极大。像乡约这种创举,自然要由大家商议,家长署名;晋伯为长兄,正是一家的家长,所以晋伯署名并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地方。其实晋伯对于诸弟的训话,是十分严厉的;不要说对于没有发迹的三弟,就是已经拜相的二弟,也从不假以颜色。有一次,汲公夫人(微仲夫人)拜谒大忠,令二婢扶掖,大忠不高兴地说:“丞相夫人耶?吾但知二郎新妇耳!不病何用人扶”。(见《宋元学案》卷三十一)所以我们觉得朱子所定和叔草约,晋伯署名的推论,愈益可信。

    然而我们还不能像朱子那样无疑的决定,因为吕氏乡约也许是吕氏兄弟所共订。乡约普通是以家为单位,吕氏乡约必然是全家的事业,而不是大哥一人或三弟一人的勾当。因为晋伯是长兄,所以叫他署名;因为和叔居乡里,所以叫他执行;署名的固然是代表全家,执行的也应代表全家。所以吕氏乡约,既不是晋伯一人的乡约,也不是和叔一人的乡约,而是全家共同的乡约。关于这个推论最好的证据,是《宋史·吕大防传》的叙述;我们可以引在下面:

    “大防与兄大忠及弟大临同居切磋,论道考礼,冠昏丧祭,一本于古;关中言礼乐者推吕氏。尝为乡约曰,凡同约者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有善则书于籍,有过恶违约者亦书之,三犯而行罚,不悛者绝之”。

    这里所谓吕氏乡约,岂不明明白白说是吕氏兄弟的乡约吗?朱子以为吕氏乡约为和叔所定,而宋史则单缺和叔,似乎除和叔以外,其他的兄弟都曾与闻,这倒是一个难以解释的矛盾。乡约条文载在《和叔文集》,或者是偶然的错误,致伯仲二兄各书,无论如何可以证明和叔和乡约有密切的关系。然而为什么《宋史·吕大防传》,单脱了和叔,和叔的附传,也丝毫没有提及乡约?我们可以想到的解释共有两个,一个是遗漏,一个是错误。遗漏又有有意的遗漏,有无意的遗漏。吕氏兄弟的乡约,列举人名,自然要数家长署名的晋伯,位至丞相的微仲,理学名家的与叔:和叔既不是大哥,又没有丞相的大权,理学的大名,自然会有意的脱漏,而未能列举。无意的脱漏,是编辑的时候,忘记将和叔也排在里面。《五种遗规》朱子增损吕氏乡约所列举的兄弟,是大中,大防,大约,大临;大中当然是大忠的错误,大约或者是大钧(和叔名)的错误。因为吕氏兄弟六人,惟大忠,大防,大钧,大临四人为人所知,为人所敬,所以蓝田才有四献祠的建置,奉祀他们兄弟四人。《宋史》的记载,应该是脱漏?《五种遗规》的记载,应该是错误?我们也可以假说《宋史》是错误;我们从他们兄弟性情推想,已经有一点意思:晋伯、微仲、和叔对于实际政治经济的情形,比较得意一点;与叔便是一位纯粹道学先生。假使吕氏乡约只有三人参加,而没有四人参加,那一定是晋伯、微仲、和叔,而不是晋伯、微仲、与叔;所以大临之应为大钧,也是有一点道理的。

    除了《宋史·吕大防传》以外,还有一个反面的证据,证明和叔和乡约没有多大关系,证明朱子的推论不尽可靠。范育也是横渠门人,关中学者,对于和叔思想工作大约是十分熟悉,十分赞许,所以才出来替他作墓表。这样重要的一个吕氏乡约,范育岂有不知的道理,岂有不写的道理;然而全篇墓表中间,除了普通身世及人格品评以外,并无一言提到乡约。朱子所谓“旧传吕氏进伯”所作,连同门的范育也不能免,真是令人不解。不过范育墓表的证据,始终敌不过答伯兄,答仲兄,答刘平叔三书,所以范育也许是不知,也许是忽略,而并不能证实乡约与和叔无关。和叔和乡约的关系,是没有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乡约为吕氏兄弟所共成,或是和叔一人所手创?从《宋史·吕大防传》和范育《吕大钧墓表》去看,乡约似乎是吕氏兄弟的乡约;从朱子的推论以及《宋元学案》的分类去看,乡约似乎是和叔一人的事业。大约和叔一人独创的说法,比较的说不通,因为乡约署的是大忠的名,并且伯兄在信里也曾参加意见,所以兄弟共成的说法,也许比较可信一点。不过吕氏兄弟四人在乡约里面的地位,对于乡约创造的贡献,不见得都是一样,大约晋伯、和叔多而微仲,与叔少,我们可以这样说的。乡约的原文既然在和叔文集里面,应该和叔是起草的人,致伯仲各书语言那样愤慨,也能表明和叔是实践的人。一方起草,一方实践,我们不管谁的署名,我们不管谁的原意,和叔总是吕氏乡约的中心人物,他的姓名永远和乡约制度并存的。

    我们已有吕氏乡约版本,从表面看起来似乎有十余种之多;不过仔细分析起来,只有南陵徐氏影印的宋嘉定本,百卷《说郛》本(11) 和《青照堂丛书》三种。其他《朱子大全》《朱子全书》《图书编》《宋元学案》《古今图书集成》《五种遗规》《得一录》,以及近人尹仲材所编著的《村制学》,他们所引的吕氏乡约,都是朱子增损吕氏乡约,而非朱子编辑吕氏乡约。《朱子大全》《朱子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五种遗规》各书还注明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图书编》不注题目,《宋元学案》《得一录》以及《村制学》则直以为吕氏乡约或蓝田乡约。吕氏乡约是一回事,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又是一回事,我们自然不能混为一谈的。吕氏乡约原文最好的版本,自然要算南陵徐氏的影宋嘉定本。南陵徐氏乃昌为海内藏书家之一,曾以其自藏各种宋明善本,影成《随庵徐氏丛书》及《随庵徐氏丛书续编》二种,吕氏乡约原文,即在续编的里面。其实不只吕氏乡约原文载在那里,连吕氏乡仪也载在那里,所以书名便叫作吕氏乡约乡仪。全书的编辑,是朱子一人的工作,除乡约和乡仪正文外,朱子还从《吕和叔文集》里面搜出答伯兄,答仲兄,答刘平叔各书,附在乡约的背后,而加以简短的跋语。编辑的时期为淳熙二年(公历一一七五年),去吕氏乡约草成的时期————熙宁九年或公历一〇七六年,刚巧一百年。随庵徐氏所据的宋本,是嘉定五年(公历一二一二年)吴郡文学李大有刊行的,去朱子编辑的时代又三十七年。当初朱子编辑的时候,大约是有刻本的;不过流传不广,取得不易,所以李大有才出来翻印————以广流传。当然翻版不如原版,不过嘉定本相隔仅三十七年,且为一郡文学所主持,大约不会有重大错误的。《青照堂丛书》板本颇佳,百卷本《说郛》印刷尤精,他们两个的内容都是原文,都是由大忠署名,不过没有朱子的跋语,不知道是按照朱子编辑本以前的原本印行的,还是不相信朱子的推论而以为大忠所作?百卷本《说郛》系根据明钞本,《青照堂丛书》系近代刊物,断不容易找到朱子编辑本以前的原本;并且朱子的推论,证据具在,也不能推翻。朱子跋语在答伯兄等三书之后;百卷本《说郛》和《青照堂丛书》编者删去三书,遂并朱子跋语而亦删去,也未可知。假使百卷本《说郛》和《青照堂丛书》流通极广,《随庵徐氏丛书》流通不广,岂不是吕氏乡约的真正主人,仍将以为大忠而非大钧。编辑、删节工作的困难、危险,竟至如此之巨。就是百卷本《说郛》和《青照堂丛书》所载吕氏乡约原文的内容,也和朱子编辑本出入极多,不知道是原据版本的不同,或是某方无意的错误,有意的更改,我们在下面要细细加以比较。

    其他各书所载的乡约约文,都是朱子增损的吕氏乡约,而非吕氏乡约的原文。朱子增损乡约和吕氏乡约原文的出入,本来不应该在这里讨论的;朱子增损乡约各书版本的异同,也不应该在这里讨论的。不过《宋元学案》《得一录》《村制学》的朱子增损乡约,标明吕氏乡约,我们不能不在这里说明。朱子增损吕氏乡约的版本,自然错误也不少,不过关系没有吕氏原约那么重要,用不着特别提出讨论,所以我们把朱子增损吕氏乡约的版本也一并在此讨论。朱子增损吕氏乡约最好的版本,是《四部丛刊》里面的《朱子大全》,载在第七十四卷。(12) 除了一处稍有疑问————月旦集会读约之礼具食小注,“或直设饯可也”的“饯”字,似乎应该是个“饭”字;一处脱略一字————请召迎送第一条,“曰凡请尊长饮食”的“曰”字————以外,其他的地方,都是十分正确。不过《朱子大全》没有标点,所以句读不易,且易上下错置,未免美中不足。《朱子全书》是御制,版本极精,并且有详细标点,《朱子大全》所有的缺点都经补正;不过另外发生重大错误五六处,便又不及《朱子大全》了。《古今图书集成》标明转载《朱子大全》,当然是和《朱子大全》所载的内容一样的;不过《朱子大全》有疑问的“饯”字,已经改成“饭”字,朱子大全所脱略的“曰”字也已经补上。可惜《古今图书集成》所转载的朱子增损乡约,删去小注不少,并且造请拜揖第二条“凡见尊者长者”的小注“或且退”,竟误作“或具退”,真是白璧之玷。

    《图书编》不具标题,不惟不知道是吕氏乡约还是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并且不知道是什么东西。里面的错误也极多,我们下面自当加以考正。《图书编》是明末章潢(本清)所编,为清代禁书之一,流通不广,影响还不算大。这些版本里面错误最大,影响最甚的首推《宋元学案》。《宋元学案》以朱子增损吕氏乡约为吕氏乡约,以“德业相劝”为“德业相励”,并且还有许多有意的更改,和无意的错误,我们自然不能不出来考证一番。《五种遗规》也是清代一部极为流行的书,影响亦大,许多近代人士的吕氏乡约知识,都是由这里取得的。《五种遗规》的编者陈宏谋先生,标明朱子增损吕氏乡约;不过附说吕氏兄弟共有四人,大中、大防、大约、大临,和我们对于吕氏兄弟的考据完全不同。大忠、大防、大钧、大临在《宋史》里面,在《宋元学案》里面,在“蓝田四献祠记”里面证据确凿;不知《五种遗规》的编者,何所见而云然?大中或者是大忠的错误,大约或者是大钧的错误,陈宏谋当不至如此孤陋寡闻。《五种遗规》虽然是引载朱子增损吕氏乡约,然而对于体裁又加以改编,字句又加以修改,简直可以说陈宏谋改编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得一录》所载的吕氏乡约,体例字句完全采自《五种遗规》;不过删去“朱子增损”字样,而直书为吕氏乡约。最有意思的是《五种遗规》误以大中,大防,大约,大临为吕氏兄弟;得一录也误以大中,大临,大防,大约为吕氏兄弟。人名不变,只次序略为改易。《村制学》大约是祖述《宋元学案》;不过将吕氏乡约改为蓝田乡约。我们下面都可一一讨论。

    徐氏影印朱子编辑本的自身,没有什么可以考证的地方,因为我们一定要比较两种版本,才能发见错误或歧异的地方。不过,过失相规的一条,有三处空白,大约是雕刻的缺憾。犯义之过共有六项,第五造言诬毁的小注:“诬人过恶,以无为有,以小为大,面是□ □,或作嘲咏匿名文书,及发扬人之私□,无状可求,及喜谈人之旧过者”,有两处空白。因为百卷本《说郛》和青照堂丛书所载的吕氏乡约都没有小注,我们无从考证。不过据朱子增损的约文,第一个空白或者是“面是背非”,第二个空白或者是“发扬人之私隐”;因为朱子对于过失相规这一条增损极少,小注所载的或者还是原文。第三个空白,在不修之过第二项游戏怠惰小注里面,“戏谓戏笑无度,及□□侵侮”的一段;据朱子增损乡约,或者是“意在侵侮”。原本固然可以改正翻本的错误,翻本也能补充原本的脱略,倒是一个相互的贡献。此外附录《答刘平叔书》有空白七处之多,乡仪亦有空白三处,对于内容的价值,自然有很大的影响。可惜其他原文版本,并没有附载有各书和乡仪,我们自然无法校正;我们自己所能想到的修改,只是一个无可奈何的补救,不见得就合本来的原文。好在各书和乡仪的空白地方,并不是十分重要的地方,只要根本的意思可以看得清楚,多一两个字,少一两个字,差一两个字,错一两个字,也是没有什么要紧的。无论如何嘉定李大有所翻印,南陵徐乃昌所影印的吕氏乡约版本,是一切吕氏乡约里面最好的版子,那是不能否认的。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百卷本《说郛》是涵芬楼精印,而且根据明钞本,自然错误应该极少。不过我们已经找出来的错误,几乎有二十处,有几处并有错得极无道理,不能不令我们对于这个版本失望。德业相劝的“能为众集事”,《说郛》因为和上句“能为人谋”对仗,改成“能集众事”;“好礼义射御书数之类”的“好”字,同《宋元学案》一样改成“如”字;“非此之类,皆为无益”的“类”字,改成“务”字,倒是《说郛》独有的改变。过失相规犯义,犯约,不修各条之首,原文仅作“犯义之过,一曰……”,“犯约之过,一曰……”,“不修之过,一曰……”;而《说郛》因为要和“尊幼辈行凡五等”,“造请拜揖凡三条”,“患难之事七”相符合,所以改成“犯义之过六,一曰……”,“犯约之过四,一曰……”,“不修之过五,一曰……”。此外不修之过第二条“游戏怠惰”,《说郛》改成“怠惰不勤”,过失相规的小注,《说郛》把他们都删去了。礼俗相交一条“凡行婚丧葬祭祀之礼”,《说郛》把“行”字改成“有”字,“”字改成“姻”字;二条“凡遗物婚嫁及庆贺”,“嫁”字也改成“姻”字,“助济者以钱帛米谷薪炭等物”,“钱帛”改成“财帛”,倒是不关重要的更改。患难相恤一条没有更改,只把小注全部删去。罚式“凡轻过规之而听”作“犯轻过规之而听”,一二处小注也删去了。聚会“每月一聚”作“每一月一聚”;“每季一会”作“每一季一会”。附录启事错误得最好笑,“且不能勉”作“但不能勉”,“愿书其诺”作“愿书其语”。“汲郡吕大忠白”删去“汲郡”两字,当然不大要紧;至于“熙宁九年”(公历一〇七六年)错成“淳熙九年”(公历一一八二年),前后相差竟至一百〇八年之多;《说郛》的主编人,未免太不小心了。(13)

    《青照堂丛书》印刷虽然也还不错,不过到底不如百卷本《说郛》,所以里面的错误,也比较的多一点。德业相劝里面的“能事父兄”,青照堂本作“能敬父兄”;“能居官举职”,青照堂本作“能居官奉职”,是青照堂丛书独有的更改。“能为众集事”改为“能集众事”,便和《说郛》一样,希望与上句“能为人谋”相对。犯义之过六项“营私太甚”,青照堂本竟作“官私太甚”;大约是刻字的错误。此外过失相规全部的小注,也和《说郛》一样,完全删去。《说郛》过失相规各条加上数字,成为“犯义之过六,一曰……”,“犯约之过四,一曰……”,“不修之过五,一曰……”,青照堂本书也是这样添加。礼俗相交首段,“凡行婚丧葬祭祀之礼”,青照堂本“行”字仍作“行”字,“”字改作“姻”字,不过上面的“凡”字,竟改成“此”字。“甚不经者,当渐去之”,青照堂本作“世不经者,当渐去之”;“世”字勉强可用,不过没有“甚”字的好。“若家长有故”略去长字,成为“若家有故”;当然是不通的。下面“临时聚议”,青照堂本作“临事聚议”,“若契分深浅不同”,作“若气分深浅不同”,“用币帛羊酒蜡烛雉兔果实之类”,青照堂本作“用币帛羊酒蜡烛果食之类”,双方都是合理。婚嫁庆贺“计所直多少,多不过三千,少至一二百”,青照堂本改成,“计所直多少不过三千至一二百”;酒脯奠礼“计直多不过三千,少至一二百”的“至”字,青照堂本把他删去了。患难相恤各条小注,和说郛一样,全都删去。患难相恤后面附带说明,“财物器用”,青照堂本改成“财物之器用”;“若不急之用”,改成“若不及之用”“虽非同约”略去“非”字,“亦当救恤”略去“救”字。罚式里面的小注,也和说郛一样,被删去了。聚会里面“每季一会,具酒食”,青照堂本略去“酒”字,便和上句“每月一聚,具食”一样了。“合当事者主之”,青照堂本作“令当事者主之”,遇聚会则书其善恶,青照堂本作“过聚会则书其善恶”;前者还说得通,后面简直不通。直月本系“同约中不以高下,依长少轮次为之”,青照堂本除改“长少”为“长幼”外,并改成“同约中一人为之,下依长幼轮次为之”;不是有意的更改,决不会转变的这样多。最后启事里面,“秦越其视,何与于我哉”,青照堂本作“秦越相视,何有于我哉”;每句都改了一字。“愿书其诺”错成“愿喜其诺”,便不如《说郛》的“愿书其语”了。最后的年份虽然没有错,可是十二月变成二月,“汲郡”二字也删去了。版本的优劣,相差竟会有这样多!(14)

    《宋元学案》所引的吕氏乡约,载在和叔传后,又称吕氏乡约而不注“朱子增损”字样,当然应该是吕氏的原约文。然而除了一二处有意更改以外,完全是朱子增损约文。有意更改的字句,文气上是说得过去的;不过连朱子增损的本来面目都失去了,我们自然不能不加以考证。《宋元学案》所载吕氏乡约文件最重大的问题,就是改“德业相劝”为“德业相励”。“劝”和“励”的意思,本来相差不多,可以互相通用;并且“德业相劝”的后面,本有“各自进修,互相劝勉,会集之日,相与推举其能者,书于籍以警励其不能者”一段,表示“劝”字可以用,“励”字可以用,就是“勉”字也可以用。这种更改假使是无意的,当然没有讨论的必要;不过照黄百家(《宋元学案》著作人黄梨洲之子)的小注,这个更改不惟是有意的,并且还要改正朱子的错误。他说,朱子有增损乡约,改“德业相励”为“德业相劝”,他的父亲订定《宋元学案》,所以把“德业相劝”改归“德业相励”。这是不是原著人的本意,我们不敢武断;不过百家是梨洲先生的儿子,又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大约是不错的。朱子增损约文固然是“德业相劝”,朱子编辑吕氏原约,也是“德业相劝”,《说郛》和青照堂本的吕氏乡约原文,也是“德业相劝”,不知百家何所据而云然?当然我们可以疑心是朱子在编辑的时候,有意修改的,朱子什么都不修改,单更改这一个字,似乎有点说不过去;他既有增损约文,自然不会修改原文,也是显而易见的道理。梨洲既然知道朱子曾经增损吕氏原文,并且的确知道朱子曾改“德业相励”为“德业相劝”,他一定也知道其他部分的更改。为恢复旧观起见,他把“德业相劝”改成“德业相励”;他为什么不把旁的地方也改成原文,而仍旧采朱子增损全文呢?其实除了德业相劝一处外,有意的更改还有很多;更足表明梨洲所更改的是过事更张,并无根据。

    《宋元学案》所载的既然是朱子增损全文,里面又有许多有意更改的更改,我们当然不能拿吕氏原文来对照,只好用朱子改文来考证里面的错误改窜。关于朱子增损约文的版本,自然要以《朱子大全》所载的为标准;关于《朱子大全》的版本,《四部丛刊》所含的大约不比任何版本差,我们现在所用的就是那个。朱子增损约文,因略去条文以后各种说明,故在条文以前加了一段短叙;在《宋元学案》是没有的。略去一段短叙当然不是十分要紧的事情,然而约正直月的推举,出入善恶的记录,便没有一点根据了。德业相劝一条下段所载,“至于读书、治田、营家、济物、畏法令、谨租赋,‘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好”字本来有点不妥,所以梨洲便改作“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如”字从下文看,似乎是比较妥当,不过从上文看,便失去根据,反不如“好”字的勉强应用。过失相规一条本文,犯约之过第一“德业不相劝”,因为梨洲已改“德业相劝”为“德业相励”,也照样改成“德业不相励”。不修之过第三“动作无仪”,在《宋元学案》作“动作威仪”,意义适得其反;恐怕梨洲不会有那样疏忽,或者是印刷的错误亦未可知。(15) 不过这一条里面的小注,《宋元学案》实在略去不少。小注的功用,是为解释主文,完全略去,自然情有可原;故意略去一部,实在是不应该的。犯义之过第一酗博斗讼四种,仅有讼的解释,而略去酗博斗的解释;第五造言诬毁小注,“以小为大”下面略去“面是背非”四字,“及喜谈人之旧过者”上而略去“无状可求”四字。不修之过第一交非其人小注,“但凶恶及游惰无行,众所不齿者”下面,略去“而己朝夕与之游处,则为交非其人”二句;第二游戏怠惰下面有一段长注,《宋元学案》完全略去;第三动作无仪小注,“不当言而言”,《宋元学案》作为“不当言而进言”;第四临事不恪下面“主事废忘”,《宋元学案》作“正事废忘”;第五用度不节下面也有短注,在《宋元学案》一字不提。礼俗相交条下尊幼辈行之尊者,朱子增损原文为“谓长于己三十岁,一本作二十岁”,《宋元学案》便作“谓长于己二十岁”,而略去三十的主张。原文是两可的,在《宋元学案》直截了当作为二十,《朱子全书》节成二十,《古今图书集成》节成三十,可见节录的危险。此外普通错误或改窜颇多,如造请拜揖一条小注,“腰带笏”,本是“腰带靴笏”。第二条小注“少者拜则跪扶而答半”,本是“少者拜则跪扶而答其半”;小注里面“后皆仿此”,便忽略过去了。请召迎送第一条“曰凡请尊长饮食”,本来没有曰字,现在是添上了。“召敌者以书柬”,本是“召敌者以书简”;“皆坐以齿”,本是“则坐以齿”;“非士类则不然”,本是“非士类则不”;“若有亲则必序”,本是“若有亲则别序”。庆吊赠遗第一条“登科”本作“登第”,改的和《朱子全书》一样。其实上面一条,也是和《朱子全书》是一样的。患难相恤三条小注“贫则助其养疾之费”,《宋元学案》作“贫则助其养疾之资”,后面说明,“且为之纠集而程督之”的“程”字,改成“绳”字,“有能如此者”的“者”字略去,成为“有能如此”。至于朱子所附加的月旦集会之礼,有“以上乡约四条,本出蓝田吕氏;今取其他书,及附己意,稍增损之,以通于今”等话。梨洲自然不承认是吕氏乡约的原文,自然不愿意把他们加入了。梨洲要的是吕氏乡约,和叔手创的吕氏乡约,并且费去相当的气力,去修改,去补充,结果不惟和吕氏乡约原文绝不相同,就连朱子所增损的吕氏乡约,也改窜无余。梨洲是明末清初一位理学权威者,《宋元学案》是有清一代理学标准参考书,对社会的影响极大,在社会的流通极广,谁知吕氏乡约这一个小小的部分,竟有这么许多问题;学术史料的不易编辑有如此者!(16)

    我们上面已经说过,本章的标题,是吕氏乡约的考证,似乎朱子增损的吕氏乡约,不应当在这里考证。《宋元学案》所引的乡约约文,明明写作吕氏乡约,又载在和叔传后,当然可以在这个地方考证。不过名义虽然如此,实际还是两种朱子增损乡约约文的考证————《宋元学案》的增损乡约约文和《朱子大全》的增损乡约约文的考证。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拿其他两种增损乡约约文也在这个地方讨论呢?增损乡约约文我们上面是拿《四部丛刊》的《朱子大全》作根据的,因为那是影宋本,内容自然是十分可靠。不过《四部备要》的仿宋聚珍版子,也不见得坏。作者曾经细心校阅,《四部备要》本没有一个差误,并且把《四部丛刊》的缺点二处,“饯”字改成“饭”字,“曰”字代为添上,更显得完备一点。《朱子全书》不但这两个地方已经改过,并且加了许多标点和音符,更加帮忙不小。可惜《朱子全书》外表虽然好看,御制名称虽然好听,仍然赶不上中华书局的私制,不免有许多排错的地方。《朱子全书》是清代儒学最伟大的权威者,最流通的参考书,比《宋元学案》还要伟大,普通这几个小小的错误,自然更显得严重了。当然通用写法,像“脩”字改成“修”字,“鬪”字改成“鬭”字,“閑”字改成“閒”字,“囘”字改成“迴”字,“?”字改成“婚”字,“”字改成“姻”字,那是没有多大关系的。有几处更改,是和《宋元学案》一样的,不知道到底《宋元学案》抄《朱子全书》或是《朱子全书》抄《宋元学案》。譬如《宋元学案》尊幼辈行的“谓长于己二十岁以上”,《朱子全书》也作二十岁,后面的附注“谓长于己三十岁,一本作二十岁”,《宋元学案》没有,《朱子全书》也没有。“曰凡请尊长饮食”,《宋元学案》添上忽略的“曰”,《朱子全书》也添上了。“若有亲则别叙”,《宋元学案》作“若有亲则必叙”,《朱子全书》也是那样;“登第”《宋元学案》作“登科”,《朱子全书》也作“登科”。此外还有相差不远的更改,和几个绝无道理的错误;更改如“坚请纳拜,尊者许”作“坚纳拜,请尊者许”,“凡徒行遇所识乘马皆仿此”作“凡徒行遇所识乘马者仿此”,“约正与齿是尊者正相向”作“约正与齿最尊者正相向”,“复会于堂上”作“复会于堂”;错误如“庆无所妨”作“展无所妨”,“明日客亲往谢”作“明日客请往谢”,“凡吊尊者……”作“此吊尊者……”。《朱子全书》都有这样靠不住,何况其他!(17)

    《图书编》所载的是朱子增损乡约,而没有一点标题,并且同《宋元学案》一样,连朱子的前序,月旦集会读约的附礼,也同时删去。里面更改错误脱略,比起《宋元学案》来,数目恐怕还要多一些。德业相劝尾句“以警励其不能者”的“励”字,《图书编》脱去;犯义之过一条小注“讼谓告人罪恶”的“告”字,《图书编》作“讦”;“得已不已者”的“者”字,《图书编》脱去,“及为人侵损而诉之者非”的“及”字,《图书编》亦脱去。“及发扬人之私隐”的“扬”字,《图书编》作“摘”字;“受人寄托而有所欺者”的“欺”字,《图书编》作“负”字,还可勉强过去。不修之过小注“所交不限士庶”作“所交不及士庶”,“若不得己而暂往还者非”作“若不行已而暂往还者非”,“及谒见人止务闲适者”作“及谒见人上务闲适者”,大约是印刷错误。“戏谓戏笑无度”改为“戏谓游笑无度”,“或驰马击鞠”改为“或驰马击”,“而不赌博财物者”改为“及赌博财物者”还可通用。“不当言而言,及当言而不言者”本来是两句,竟改为“不当言而言者”一句。“临事怠慢者”,《图书编》作“临事怠惰者”,倒没什么关系。尊幼辈行后面的小注,“谓长于己三十岁,一本作二十岁”完全略去;不过《宋元学案》改尊者为二十以长,《图书编》便仍是三十以长。造请拜揖第一条小注“唯四孟通用帽子,皂衫,腰带”的唯字,竟落去口旁而为“佳”字,真是岂有此理。“凡当行礼而有恙故”,《图书编》作“他故”,倒还说得过去。敌者冬至“辞见贺谢”,《图书编》作“辞免贺谢”,也说不通。第二条“主人使将命者先出迎客”脱去“使”字。小注“则少者幼者坚请纳拜”,“纳”误作“两”,“拜讫则揖而退”作“拜讫即揖退”,“则谢讫,揖而坐”作“则致谢请揖而坐之”。又同条“旅见则特拜”作“旅见则侍拜”。小注“徒行则主人送于门外”作“徒见则主人送于门外”;“客徒行,则迎于大门之外”作“客徒至,则迎于大门之外”,“望其行远乃入”,作“望其远则入”。请召迎送一条请尊长饮食,“明日亲往谢之”,《图书编》作“明日亲往赴谢之”,多加一个“赴”字。二条坐次“若有亲则别叙”“叙”字变成“序”字,倒也相差不远。小注“不相妨者坐以齿”,《图书编》作“不相妨者犹以齿”,也还勉强可以过去。三条“曰凡燕集初坐”,丢了一个“曰”字,“集”字改成“具”字。“以盃授赞者”,《图书编》作“以盃授替者”,正是鲁鱼亥豕的错误。庆吊赠遗一条小注“登第”,在《朱子全书》《宋元学案》改作“登科”,《图书编》则误为“登弟”。“其书问亦如之”脱去“亦如”两个字;“若家长有故”,作“如家长有故”;“则其次者当之”添了一个“曰”字,成为“则其次者曰当之”。下面“凡吊礼”也加上一个“曰”字,又改“吊”字的写法为“吊”字,成为“曰凡吊礼”。小注“主人答则拜之”少了一个“拜”字,“答”字跑到“则”字底下,成为“主人则答之”,简直看不懂了。“具酒果食物而往奠之”,果字改成菓字倒是一样的。下面“及葬又相率致赗”,“及”字成为一个空白;“及小祥,及大祥”里面第二个“及”字被删去,“凡丧家不可具酒食衣服以待吊客”,“吊客”二字也被删去。患难相恤五条小注“无令陷之于不义”,多了一个“之”字,“势可以闻于官府”的“闻”字改成“乃”字;后面说明“其家告于约正”,正字改作“长”字,“而先闻知者”少了一个“者”字,“则为之告于同约而谋之”,“同约”颠倒成“约同”,真是错得无奇不有。(18)

    《五种遗规》有前序而无月旦集会读约之礼;不过朱子前序的前面,编者陈宏谋先生又有一个前序,称赞吕氏兄弟的道德,称赞吕氏乡约的完美。并且希望他自己的乡里,也能推己及人,媲美吕氏。他称赞的虽然是吕氏兄弟,吕氏乡约,不过他的标题是“朱子增损吕氏乡约”,他的内容也是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并且标题的下面,还载有大中、大防、大约、大临的名字,那是我们已经说过的。《五种遗规》的约文内容,虽然和《朱子大全》的约文大致相同,然而体裁却大大不同。德业相劝各目一项一项的分清,过失相规各目删去一二三四目次而仅标本题,礼俗相交,患难相恤各目也是如此。当然这样的布置,纲举目张,十分清晰;不过,过失相规各种不同过失,排在一块,仅注以上犯义之过,以上不修之过,反倒容易混杂,似乎有点美中不足。最大的脱略,是德业相劝业部的前段,“业谓居家则事父兄,教子弟,待妻妾;在外则事长上,接朋友,教后生,御僮仆”。也许编者以为这许多项目是德而不是业,并且德的里面已经包含有了,便应该说明何者为德,何者为业,而取消“至于”字样。过失相规里面犯约之过,完全删去了;因为犯约之过,只是全体约文的反面,犯了任何约文当然要受罚,不必提出来的。过失相规各条的小注,十分详尽,一点没有遗漏。礼俗相交四纲特为提出,各目作为小注,原有小注全部删去,解释似乎有点困难,排列却比较整齐。患难相恤除说明前段,“凡有当救恤者……且为之纠集而程督之”一段删去外,其余一切照朱子原文。《五种遗规》在普通的眼光看起来,是一本通俗的书籍,没有什么价值;不过编者陈宏谋先生,的确费了一番心血,普通社会里面,也有不少的影响。旁的我们暂为不讲,单就朱子增损乡约的改编,已经表现他的组织力和取舍力,使吕氏乡约一进再进成为简明清晰的约文。

    《得一录》的学术地位,当然更不如《五种遗规》,不过有一二个重要的地方,我们必定加以考证。第一是序文所说的吕氏乡约作者,《五种遗规》以为是大中、大防、大约、大临;《得一录》提出大中、大临、大防、大约四人,人名完全相同,不过次序相异。大中当然是大忠、大约或者是大钧;因为吕氏兄弟四人,只有大忠、大防、大钧、大临,四人著名史籍,所以蓝田四献祠才奉祀他们。吕氏乡约的作者,断不会没有大钧,而是其他一位无名的兄弟的。这个共同的错误,已经使我们疑心《得一录》是转录《五种遗规》;等我们仔细分析《得一录》所载吕氏乡约本文以后,我们才敢肯定的那样说:因为《得一录》约文内部的组织,和《五种遗规》是一模一样的。《五种遗规》取消一曰……二曰……而仅列举纲目;《得一录》也取消纲目上面的数目。《五种遗规》取消“业谓居家……”一大段,《得一录》也没有这个;《五种遗规》取消犯约之过,《得一录》也没有他们;《五种遗规》略去礼俗相交小注,《得一录》也没有它们。总而言之,除了《五种遗规》标明朱子增损吕氏原定乡约以外,这两种版本完全是相同的。《五种遗规》的约文,是陈宏谋自己改编的,且在《得一录》编辑一百三十年以前(《五种遗规》一七三九年编成,《得一录》一八六九年编成);无论直接间接,《得一录》是从五种遗规转录来的。

    《村制学》是近人的著作,当然更没有考证的必要,不过也有两点应当说明的。第一是“蓝田乡约”的名称;因为吕氏兄弟移家“蓝田”,并且乡约是在“蓝田”实行,所以编者改称“蓝田乡约”,像从前的“蓝田学案”一样。“蓝田乡约”这个名称,比较“吕氏乡约”,要冠冕一点,要清楚一点,倒是一个很好的提议。第二《村制学》“蓝田乡约”的来源,恐怕是《宋元学案》;因为“蓝田乡约”的名称或者是从“蓝田学案”得来的,而“蓝田乡约”的内容,和《宋元学案》所修改的一样。“德业相劝”的“劝”字,除了《宋元学案》有意修改为“德业相励”外,其他版本都是作“劝”,而《村制学》“蓝田乡约”单单作“励”。“好礼乐射御书数之类”的“好”字,也像《宋元学案》作“如礼乐射御书数之类”。其他各处有意无意的更改,除“动作无仪”两处外,《村制学》约文完全是和《宋元学案》一样的。“动作无仪”在《宋元学案》作“动作威仪”,实在是说不过去;《村制学》改作“动无威仪”,虽然不是旧观,也是编者一番苦心。

    我们这个简短的考证,因为材料的缺乏,只好暂为收束,以待将来的补充和改正。总括的说起来,只有徐氏影本是吕氏的原有约文,最好版本;《朱子大全》本是朱子增损约文,最好版本。百卷本《说郛》和青照堂本虽然也是吕氏原约,而有编辑的错误,有印刷的错误,《古今图书集成》是抄录《朱子大全》而加以删节,《宋元学案》本是黄梨洲有意的修改,《五种遗规》是陈宏谋好意的改编,《得一录》本是从《五种遗规》改编朱子增损乡约,《村制学》便是从《宋元学案》修改朱子增损乡约。要看真正的吕氏乡约,自然要去领教徐氏影宋嘉定本;要看正真朱子增损乡约,最好看《四部丛刊》或是《四部备要》的《朱子大全》本;要看简明的乡约条文,自然要找《五种遗规》的改编。这些就是考证后的临时结论。